“未來幾年,中國的民間資本很有可能掀起搶食養豬業的熱潮。”林文勝說,“民間金融發達地區,怎會甘願錯失掘金的良機呢?”
一場爭奪現代農業高附加值的大規模“養豬戰爭”呼之欲出,包括技術、資本、人才等元素在內的行業大洗牌將拉開帷幕。當更多的企業搭上資本市場的快車,特別當中國的生豬期貨市場建立和完善時,繼之前人們熱議的“炒房團”、“炒煤團”、“炒車團”之後,“炒豬團”是否會成為另一道風景呢?
養豬業國進民退?
2009年8月中旬,《南方周末》在成都舉辦的一次論壇上,我擔任了嘉賓視頻訪談的主持人。以前采訪劉永好等大腕總要費一番周折,現在他們排著隊來接受我的訪談,心裏不禁臭美了一番。和劉永好聊了半個小時,他侃侃而談,關鍵詞是養豬、養豬、養豬。這是一位對養殖業近乎癡迷的企業家,以至於後來我岔開話題,問他關於民生銀行H股上市事宜時,他三下五除二,又把話題繞回到養豬上。
第二天我睡到上午11點多,下樓等車時,突然發現身後一個穿著非常休閑的哥們跟丁磊有點像,這年頭山寨多,幹脆先給丁磊發個短信:在成都嗎?三秒鍾後,身後的哥們拿起手機,寫短信狀。再過三秒,我收到短信:是啊。
這世界真小。丁磊不是我們這次論壇的嘉賓,但跟我們住在了同一間酒店,他此行是到西藏旅遊。和他侃大山,我說,你平時低調,養豬倒是火了一把。他回答道:都快成娛樂明星了。
這真是個娛樂味兒十足的年代。除本業即為養殖的劉永好外,丁磊、郭廣昌、孫甚林(南方集團董事長)等富豪養豬均被娛樂化,應該說傳媒是有失職成分的。養豬其實是個龐大的係統工程。我雖在前麵解釋了通脹預期等首富們愛養豬的原因,分列了不同的商業模式,但沒有提及養豬業的組織生產方式,譬如劉永好一直在嚐試、倡導建立的農民養豬合作社。
與合作社配套的,應有村鎮銀行、擔保公司等,養豬戶與金融機構加上飼料加工企業、畜種場和肉食品加工企業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但現在,能做到這種程度的地區實在太少了,絕大多數還是零兵散將。而很多金融機構又因為這種業態周期長、收益小,對之不太感冒,小額信貸公司則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便是養豬業的困境。
但不可否認養豬業蘊含著寶藏。2009年年底,中糧集團以近2億元整體收購華南低溫肉製品第一品牌“萬威客”,並聲稱將投資150億元在天津、江蘇、湖北建立三個百萬頭生豬的養殖基地。央企中糧顯然看到了養豬業未來巨大的機會。
緊接著是2010年年初,河南省政府與中信集團共甩下48億元巨資,打造出號稱“中國首隻農業產業基金”的河南農業開發產業投資基金。不久後,第二隻農業產業基金——北京農業產業投資基金成立,由北京農投公司出資2億元與金石投資、綿世股份共同發起創建。
有人驚呼,養豬業出現了“國進民退”趨勢。這種說法蠻可愛的,因為“民”都還沒怎麼進,談何“退”呢?很快,一個巨無霸來了:2010年5月6日,發行價高達148元的醫藥股海普瑞登陸中小板,控製人李鋰、李坦夫婦在上市當天的身家超過了500億元,引人注目的是,海普瑞的主產品是肝素納藥品,核心原料即為豬小腸,又是豬——首富似乎冥冥中與養豬真的產生了某種契合?
不過仔細想來,如果養殖業小而分散的格局不加改變,金融機構始終是嫌貧愛富,到最後,這個原本應呈現出完全競爭市場的產業,盡管民間資本也將是重要力量,但格局可能是民間資本與國有資本的寡頭壟斷,同樣不是一種健康態。
圈子、麵子和賭性:晉江富豪紮堆
上市的文化基因
“誰阻礙上市誰下台”
王良星夾起了一塊魚肉,剛要放到嘴裏,轉身問司機:“現在股價多少?”“三塊六毛五。”
在2009年10月,這種幾乎程式化的一問一答,每天至少要進行兩到三次。
此前一個月,利郎和同城的匹克先後登陸香港股市,加上後來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喜德龍,福建晉江市的上市公司數量已增至19家,這個數字在中國幾千個縣及縣級市中排名第二。隔著台灣海峽的晉江距離金門僅有5.6海裏,是一個有著百萬餘人口的縣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