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財富變遷與群體悲歡(2)(1 / 3)

“這是一個難得的良機。”劉永好說。在新希望集團高層和中層會議上,除了不斷強調規模化和成本觀之外,他更是苦口婆心給大夥兒灌輸著品牌理念——從“國雄”飼料到“榮昌”、“海波爾”種豬,再到屠宰及供應環節的“千喜鶴”,用“名牌鏈”來提升附加值。

同樣,盡管丁磊隻打算養1萬頭豬,盡管他自始至終也沒告訴大家這1萬頭豬是生豬還是種豬,但如果他的養豬模式果真如雷軍所暢想的一樣,打“在線直播”和“全民監督”牌,無異於要徹底革“黑心肉”的命。

“豬肉市場將來品牌化和細分化的趨勢在所難免。”搜豬網首席顧問馮永輝在接受我的采訪時稱,“如此一來,再提‘豬肉均價’就不太合適了,肉價自然會上升,甚至一些品牌肉要比普通豬肉貴上兩三倍,但這種高價是多贏的、合理的,和2007年的情形截然不同。”

“炒豬團”還會遠嗎?

福州富強畜牧發展有限公司的融資公告中“養豬業海外上市第一股”的豪言是其財務總監林文勝寫下的。林文勝也是一位有趣的人物,此前在加拿大的一家證券公司做投資業務,幾年前回國後仍是從事投行工作,後來卻投身養豬業。

“令我未曾預料的是,除郭廣昌外,湖南養殖業上市公司新五豐也找過我們,而美國有名的證券谘詢公司貝爾蒙(Belmont)亦一直在與我們接洽,7月19日又找我們談了一次。貝爾蒙背後站著的是凱雷等國際投資巨頭。”林文勝對我說。

找風投就像談戀愛,單相思終究難有結果。郭廣昌的轉身離開讓林文勝有些失望,而新五豐滿心期待,卻由於林文勝不想“寄人籬下”被其全資收購加以了拒絕,也隻能悻悻離開。

與貝爾蒙的接觸盡管有一定進展,但林文勝同樣不無疑慮。因為貝爾蒙為富強畜牧設計的路徑是先通過櫃台交易(OTCBB)借殼上市,然後再轉板至納斯達克或紐約證券交易所。他擔心受美國並未從金融危機的泥潭中完全抽身,上市後受到冷落並導致融資計劃事倍功半。

“不過我吃驚於凱雷等國際投資機構如今熱衷在中國的傳統農業領域跑馬圈地。”林文勝說。

事實上,早在2008年鬧得沸沸揚揚的“高盛養豬”事件之前,眾國際資本看好中國農業產業的前景並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跑馬圈地,已成為行業內或投資界一個公開的秘密。艾格菲的前身——江西百世騰畜牧集團便充當了這樣一個角色,德意誌銀行、高盛等數十家機構曾共持有艾格菲約20%的股份。

“與郭廣昌和陳瑋等內地投資者看好龍頭企業有所區別的是,國際投資基金首先看好從飼料到養豬、屠宰、深加工和銷售等產業鏈完善的企業。”林文勝說,“這也是艾格菲上市後加大馬力向中遊和下遊擴張的原因之一。”

而早在2007年,德意誌銀行就樂此不疲地向其中高端客戶推薦一種名叫“德意誌銀行DWS環球神農基金”的結構性投資產品,這一產品掛鉤的投資標的彼時即選擇了整個食物產業鏈的所有環節。盡管2008年全球經濟陷入低潮,但德意誌銀行的分析師們似乎從沒放棄對看好中國農業的鼓吹。

高盛投資的兩家中國肉製品行業龍頭企業——雙彙和雨潤,2008年雙雙逆勢擴張,前者更是逐步加大在養殖領域的擴張,意欲覆蓋整個產業鏈。兩家企業這一年的業績均告不菲——年報淨利增幅分別超過20%和30%。

高盛、德意誌銀行、凱雷之外,美國的豬肉生產和加工巨頭史密斯菲爾德和肉類生產商泰森食品也已紛紛曲線進入中國——前者通過出售股份給中糧集團,後者選擇與江蘇京海及山東新昌等公司合資,它們無不希望能在中國的產業市場走得更遠。

2008年“外資偷襲中國農業”、“須保安全底線”等聲音曾一度甚囂塵上,以至於驚動了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中國畜牧業協會專門組團到湖南、福建一帶調研,以“查明真相”。不過不久後,坊間傳出“國內某家大型飼料集團主動向國資委反映,以防話語權為外資掠得”的消息,讓業界欷歔。而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隨後一份通告稱:“外資進入我國養豬業可以影響未來生豬價格的定價權,甚至對市場產生壟斷等看法是不準確的,這也高估了外資的作用。”

如今這種“威脅論”已大大降溫。更多的民間資本也加入到了這一行列中。

“中國的市場太大了,”東方證券分析師任美江說,“雨潤等國內前三大生豬屠宰企業現在每年的屠宰量為3000萬頭左右,隻占全國生豬出欄頭數5%的份額,市場集中度遠不能和歐美諸國相比——世界上頭號豬肉出口國丹麥,最大豬肉加工企業在丹麥本國的市場份額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