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傾蓋悲歡裏,早晚抽身簿領間。
——蘇軾《九日袁公濟有詩次其韻》
電影和豬的時代共鳴
2009年開始,中國電影業掀起了一輪“吸金”高潮。華誼兄弟上市的財富效應刺激了不少電影人,保利博納、光線傳媒、小馬奔騰等民營影視公司紛紛表示要到資本市場“趕集”去。國有電影公司自然也不示弱,國務院辦公廳於2010年1月發文稱“積極推動國有和國有控股的電影企業重組上市”。
引人注目的是“混搭”現象。第一種混搭是跨領域投資。聽說不少房地產公司老板一邊豔羨捷足先登的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一邊磨刀霍霍,到處投資影院物業或是參股影視公司。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光鮮的行業,吃的是水泥,擠出來的是牛奶。
2009年11月,網遊上市公司完美時空(PWRD.NASDAQ)發布的三季報中,章子怡擔任製片人的電影《非常完美》出現在其中,並為其貢獻了超過4500萬元的收入。
在網遊行業的大佬們看來,將遊戲拍成電影,其實是延展了產業鏈,整合了資源。未曾料到“溢出效應”驚人!於是,《魔獸世界》也要拍成電影。
而陳天橋的手筆要大得多。盛大網絡與湖南廣電在這一年宣布共同出資6億元成立盛視影業公司,在影響製作和相關衍生品上展開合作。加上盛大旅遊公司的成立,顯而易見,陳天橋在最大限度地貫通多個產業經脈。
陳天橋的前職業經理人、新華都集團總裁唐駿,手也癢癢起來。2010年春節前後,他放言稱要自導自演一部反映外企職工奮鬥史的電影,據說邀請了馬雲、王石、俞敏洪、李開複、李彥宏等在影片中客串(當然,幾個月後唐駿遭遇“學曆門”事件,誠信受質疑,沒人知道他是否會繼續其電影計劃)。
曾擔任中央電視台《贏在中國》節目嘉賓的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也“插足”電影業。他是1977年的高考考生,上海電影集團總裁任仲倫比他小一年,這兩位有著共同懷舊情結的家夥不小心碰撞出了火花,《高考1977》於是誕生了。
試水《高考1977》之後,熊曉鴿對影視娛樂業的鍾情一發不可收,他投資了張藝謀鳥巢版《圖蘭朵》、《時尚》雜誌以及劉德華與大S主演的電影《未來警察》。
在他的公司裏,有一個專門擺放其投資的影視娛樂產品的展覽室。
第二種混搭是跨地域混搭。還記得嗎,2009年最火暴的三部中文電影《十月圍城》、《赤壁(下)》和《建國大業》,都是中國內地與中國香港聯合製造。吳宇森的搭檔、電影人張家振將這種聯合製造視為“中文電影史上的一個裏程碑”,“中國導演煞費苦心試圖引起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的關注”,張家振說,“有時在電影節上的成功會轉化為海外的商業利益”。
果不其然。創造了電影史上票房奇跡的《阿凡達》下線後不久,名為《人魚帝國》的好萊塢電影在北京開拍,號稱是中西合璧、史上最強,投資規模超過1.5億美元。不少國際和中國知名電影人紛紛加盟……絮叨了這麼多電影界的舊聞,無非是想表達一個意思,在21世紀過了10年後,中國的電影市場終於迎來了可以“發情”的春天。作家沈宏非在他多年前的著作《大熊貓看小電影》中調侃說,因為大熊貓性冷淡,就要給他看“色情片”來誘惑它們,這是對色情片的“不尊重”,再說強扭的瓜怎麼會甜呢。如果把電影觀眾和電影人視為大熊貓的話,他們現在再不需要催情啦。
再來說養豬。就在中國電影呈現出一片蓬勃的景象時,養豬業也出現了井噴。本章《首富為啥愛養豬》一文寫到了三位大佬——劉永好、丁磊、郭廣昌,他們先後做起了豬倌,是什麼樣的魔力讓他們對豬如此熱愛呢?不妨慢慢讀來。
2010年5月製造出中國新首富的中小板上市醫藥公司海普瑞,其產品的主要原料是豬小腸。如果要保持業績穩健增長,全中國三分之一的豬小腸須為海普瑞所用。所以在其上市當天,我調侃道,如果問李氏夫婦:21世紀最缺的是什麼?他們的回答肯定是一個字:豬!
海普瑞的第三大股東是投行高盛,它入主海普瑞三年,獲利近200倍。這是繼高盛投資兩家中國肉製品行業龍頭企業——雙彙和雨潤,以及幾年前引發一場討論的“高盛養豬”事件後,它再次攻下的一城。國際投行在中國豬業市場緊鑼密鼓的布局令業界詫異。
電影和豬,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產品,但在現在均成為資本的寵兒,表麵上分別是中國人精神需求和基本生活需求的引擎效應,實際上則是各路資本在“全娛樂時代”和“大內需市場”完全到來或爆發前的提前布局;它有縝密的章法和邏輯,而非像有些民營企業主認為的一樣遍地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