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前言:直麵內心的恐懼(1)(2 / 2)

2008年至今的財富現象更加複雜和吊詭。按說經曆過全球金融危機的大曆練之後,民營富豪們應當心存敬畏,三思後行。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無論是企業家本身的訴求,還是因為券商和PE們的慫恿,“想盡一切辦法上市”成為坊間的時髦口號,大有“末日狂歡”的景象。

有人會“申辯”說,當“國進民退”之趨勢愈演愈烈,資本杠杆是僅有的可與國有資本博弈的工具之一了。此話理不糙,也是“狂歡”注腳之一。典型代表人物如日照鋼鐵董事長杜雙華,他借道香港上市公司開源控股,通過注入資產成為其第一大股東,以抗衡山東鋼鐵的並購——事實上開源控股董事會主席胡翼時的背景本身就具有威懾作用。

病夫治企

法國記者皮埃爾·阿考斯和瑞士醫學博士皮埃爾·朗契尼克於20世紀70年代合作出版了一本名叫《病夫治國》的暢銷書。人總是要生病的,他們正是從醫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視角出發,觀察病中的羅斯福、希特勒、赫魯曉夫等各國元首們是如何執政的,以及其對國家命運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我為本書所選取的20多位人物(除第五章的人物群像外),借用了“病夫治國”這一概念,即從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角度出發,將這些企業家當作“病夫”加以剖析。

德國心理學家弗裏茲·李曼(Fritz Riemann)將糾結中的人格分為四種類型:憂鬱、分裂、強迫和歇斯底裏(見上圖)。相對應的,本書第一章提到的吳亞軍、張茵、陳發樹、杜雙華、李兆會、何鴻燊以及本文伊始提到的李鋰等“首富們”,他們皆是憂鬱人格。用李曼的話來說,這一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害怕做自己”。

他們的財富驚人,但是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他們大都謹小慎微,忍耐力極強,但是害怕被孤立和不受保護。

“要麼擔任另外一個人的護衛,要麼讓那個人擔任自己的護衛”,李曼說。我覺得這句話特別適合上述每一位“首富”。張茵的“那個人”是她的丈夫劉名中,陳發樹的“那個人”是唐駿,杜雙華的“那個人”是胡翼時,李兆會的那個人是魯偉鼎、馬雲等帶他一起玩轉資本的人……

本書中第二章提到的黃宏生、牟其中、蘭世立、汪遠思、闞治東、張鍇雍等“失意者”皆是分裂人格。這一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害怕把自己交出去”。他們都是富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企業家,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堅韌、敏感、好猜忌、特立獨行,但他們不可能完全把自己給“藏”起來,於是四下搜尋保護措施。可惜,這幾位大佬大都進了(過)監獄,最近一位進去的是有新加坡國籍的蘭世立。當然,監獄對他們的分裂人格改變甚大,特別是黃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