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48元的發行價確定之後,我們就再沒睡過一個好覺。”單宇歎了口氣對我說。
這是2010年6月2日下午,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園,海普瑞公司內——沒錯兒,就是那生產出“中國新首富”李鋰、李坦夫婦的醫藥公司。5月6日上市當天,這對夫婦身價躍升至500億元。單宇是李坦的哥哥,海普瑞董事、總經理。
中國當下財富階層的生態是“沒有最富,隻有更富”。不久前人們茶餘飯後還在談論《福布斯》2010富豪榜上的“中國首富”宗慶後(70億美元,約480億元人民幣),很快就變成了多數人先前不甚了解的李鋰。一個老牌富豪,一個財富新貴,這其中傳遞出來的,更是中國民間財富積累爆炸式增長的訊息。不過,錢多了,內心往往會更惶恐。
財富積累
1999年11月,胡潤製作的首屆榜單“1999中國50富豪榜”在《福布斯》發布後,鄧小平當年提出的口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絕非僅僅是口號那麼簡單。
在這一屆榜單上,由於數據搜集難度較大,胡潤僅是將50人的財富分為ABCD四個等級,分別代表10億元人民幣及以上,5億~10億元,1億~5億元,5000萬元~1億元。
四年後,也就是民營企業家獲得了政治身份後的第一年的“2003胡潤百富榜”中,100位上榜富豪的總資產超過1900億元,是中國上一年GDP總量的2%;又過了六年後的“2009胡潤百富榜”上,前100位上榜富豪的總資產是1.6萬億元,占到了上一年中國GDP總量的5%。
財富“大佬”湧現的近十年,大體可以分為三波:第一波是1999年至2002年,第二波是2003年至2007年,最新一波是2008年至今。
1999年至2002年,大多數富豪身上的“計劃經濟”特征甚為明顯;換句話說,這一階段的企業家們財富積累的方式或命運的分化更多地與體製改革因素相關,當然掣肘也多出於此。譬如,同時登上1999富豪榜的三位廣東“鄉鎮企業家”——原健力寶掌門人李經緯、原樂百氏掌門人何伯權和美的集團掌門人何享健,他們後來走出的不同軌跡,至今令人唏噓。
在2003年至2006年的中國企業界,“財富榜樣”開始成為人們公開談論的話題,盡管“孫大午事件”和李海倉等多位民營企業家被殺引發“原罪”和“仇富”話題大爭論,但與世紀之交那種羞於露富的氛圍相比,此時的企業家們追逐財富更為自然。這一階段的富豪群體,與中國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聯係更為緊密——如果說2002年前“中國首富”在榮氏家族和“飼料大王”劉永好間的更替映照的是中國的體製特征和農業大國之國情的話,那麼之後“IT新貴”丁磊、“零售巨子”黃光裕(2008年年底“落馬”)登頂富豪榜,暗合了世界經濟的潮流和產業特征。當然魑魅魍魎的出現和潛伏從未消停過。
2007年前後是中國企業史上一個有趣的時段。我在與胡潤合著的《胡潤百富榜:中國富豪這十年》一書中也提到這一點——它有意無意設了一個“博傻”的圈套。冷靜者居安思危,思考商業模式變革,他們也會借助資本杠杆的力量,但不會太過沉溺;而盲目樂觀者眼中隻有盛世萬象和遍地黃金,他們神情亢奮,大玩對賭,其中不乏賺得盆滿缽滿者,但不少人後來則敗在了資本熊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