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易水遊記(1 / 3)

周劍飛寫完上麵一段,已經是午夜12點了。他想停下筆來休息,明天到家以後在續寫後麵部分,可是,他思潮洶湧,根本收不住筆,也沒有絲毫睡意。被逼無奈,他隻好揮筆疾書,一氣嗬成。

周劍飛接著寫道:遊完慕陵,我們驅車前往荊軻塔。荊軻塔又稱聖塔院塔,位於E縣城西南2.5公裏處的荊軻山村村南的荊軻山山頂上。

據考,荊軻生年不祥,戰國末期齊國慶氏的後裔,後遷居衛國,始改姓荊,衛人稱他為慶卿,而到燕國以後,燕國人稱他為荊卿。衛國原來為春秋時代的大國,後來逐漸衰落,多數土地被趙國和魏國奪去了,魏國隻剩下一座濮陽城了,僅這一座城還淪為魏國的附屬國。

據專家考證,荊軻的出生地在河南,大概位置在河南安陽太平山風景區內。秦國是戰國七雄中的強國,它不斷蠶食其他弱國,燕國太子丹曾是秦國的俘虜,後逃回燕國。此後,他立誓刺秦王,保燕國。

為達到刺殺秦王的目的,他到處物色劍客。後來,他看中了荊軻。太子丹為了讓荊軻替他賣命,“日造門下,車騎美女茲軻所欲,以順其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荊軻隻不過是燕丹靠金錢美女收買的刺客而已。荊軻為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也可以說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答應太子丹去刺殺秦王。

荊軻臨行時,太子丹帶領許多人穿著白衣,帶著白帽前來送行,一直送到易水河邊。當時荊軻的朋友,戰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高漸離也來送別。高漸離拍打著樂器,荊軻和著音樂發出的悲涼的曲調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送別的人無不痛哭流涕。後來,荊軻刺秦王失敗,被秦王斬殺。燕丹知道其有去無還,便收其衣冠造一假塚埋入土中,故為荊軻衣冠塚。

衣冠塚高34米,占地麵積2400平方米,荊軻塔下麵的大土堆就是荊軻的衣冠塚。大遼乾統三年,即公元1103年,燕人為感荊軻之義舉,在衣冠塚上修建聖塔並寺院。如今寺院已無蹤跡,而聖塔尚在。塔高26米,形如利劍,直指蒼天。塔身須彌座八角十三層,磚木結構白色。每層八隅各懸風鈴,清風擺動,清脆悅耳,音傳四野。

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悲歌之士始於荊軻。除了荊軻以外,立於易水河畔的還有樊於期血山鎮陵塔,太子丹的燕子塔,左伯思的黑塔,和羊角哀的白塔,這些並稱為“五塔鎮燕山”的建築,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一個“義”字。五塔之中,荊軻塔居然在正中間。

千古悲歌從古唱到今,一千多年以後,還有燕人為他們修建聖塔,說明燕國後人無不感懷荊軻的義舉。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結襪子》一詩中寫道“感君恩重許君命,泰山一擲輕鴻毛。”

明代易州名士王zhen在《易水秋風》一詩中有:“函關東渡足無憂,何用荊卿去雪仇。”

奈何燕丹胸襟被家仇國恨塞滿,自己又無能為力,不得已收買殺手而為之。對荊軻此舉我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枉加評論,但有一條我敢說:“曆史的潮流是誰也阻擋不住的。”

誠然,我曾經崇尚荊軻的義舉,對荊軻慷慨悲歌的傳奇故事心馳神往,對荊軻的悲慘結局無限同情!如果換位思考的話,則是另一番情景!

試想,如果荊軻刺殺秦王成功的話,那麼統一六國、修建長城、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的千秋大業由誰來完成?!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zhuxi在和郭沫若的詩句中,不也曾留下:“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是非待商量”的詩句嗎?

然而,曆史畢竟是曆史,沒有人可以抹殺,也沒有人可以改變。

英雄山——狼牙山,也是肖厚誌安排的必遊景點。狼牙山坐落在E縣西部的太行山麓,距縣城45公裏。因其奇峰林立,崢嶸險峻,狀若狼牙而得名。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狼牙山就是一座雄險奇偉、景色秀麗的名山,“狼牙競秀”就是當時燕國著名的十景之一。在我國現代史上,狼牙山更是以八路軍五壯士浴血抗擊日寇,舍身跳崖的壯舉而聞名於世。

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跡國人盡知,無需我在此多費筆墨。遊完荊軻塔,我們都有點餓了,因為急於趕路,我們什麼也沒顧得吃。到了狼牙山下,我們各自選擇自己喜歡吃的食品,分別帶在身上。預備在又累又餓的時候充饑補充體力。一切都準備好了以後,我們三個人開始了登山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