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資料來源(3 / 3)

[115]李約翰、鐔德山、王春明:《和省委書記們》,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頁。

[116]湯沛:《建國初期的毛澤東》,《中華兒女》1995年第9期。

[117]李林達:《情滿西湖》,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203頁。

[118]《毛澤東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頁。

[119]何平:《共和國名將的生前死後》,團結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頁。

[120]同[113],第153頁。

[121]同[71],第253頁。

[122]計泓賡:《半個世紀的深情》,《人民日報》1993年12月19日。

[123]同[113],第207頁。

[124]同[118],第224~225頁。

[125]同,第40~41頁。

[126]陳晉:《毛澤東與古典小說》。《小說評論》1991年第3期。

[127]《炎黃春秋》1995年第8期,第73頁。

[128]《新華半月刊》1957年第2期。

[129]同[104]。

[130]同[113],第379頁。

[131]同[113],第419~420頁。

[132]同[113],第451頁。又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6冊,第400頁。

[133]同[113],第473頁。

[134]同[113],第480頁。

[135]李越然:《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國領袖》。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頁。

[136]張泰華、邊參軍、吳曉梅:《說不盡的毛澤東》。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0頁。

[137]同[118],第315頁。

[138]吳曉梅,劉蓬:《毛澤東走出紅牆》,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50~151頁。

[139]《毛澤東論文藝》(增訂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16頁。

[140]同[138],第226頁。

[141]董學文、魏國英:《毛澤東的文藝美學活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頁。

[142]同[110],第142~148頁。

[143]同[110],第148~1 51頁。

[144]同[58]。

[145]同,第284頁。

[146]李銳:《廬山會議實錄》,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頁。

[147]李銳:《毛澤東早年和晚年》,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頁。

[148]同。第221頁。

[149]同[63],第567頁。

[150]同[118],第412~413頁。

[151]同[37],第133頁。

[152]同[37],第135頁。

[153]同[153]第179~180頁。

[154]《毛澤東哲學思想研究》1986年第6期,第58頁。

[155]戴知賢:《山雨欲來風滿樓》,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7頁。

[156]陶魯笳:《一個省委書記——憶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頁。

[157]同,第248頁。

[158]同[37],第149頁。

[159]同[37],第152頁。

[160]同。第345頁。

[161]R.特裏爾:《毛澤東傳》,第455~456頁。

[162]《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錄》(第三卷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02頁。

[163]師東兵:《決定中國命運的二十八天》,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9頁。

[164]劉恩營:《三星上將陳士榘》,《中華兒女》1996年第4期,第70頁。

[165]《毛澤東評<;水滸>;真相》。《中國青年報》1988年9月24日,並見《毛澤東和他喜歡的二十本書》。

[166]蘆獲:《毛澤東讀二十四史》,《光明日報》1993年12月20日。

[167]夏杏珍:《關於1975年評<;水滸>;運動的若幹問題》。《文藝報》1995年12月22日。

[168]同,第248~249頁。

[169]葉永烈,《毛澤東的秘書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6 387頁。

[170]同[167]。

[171]舒群:《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澤東的故事》,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第204~205頁。

[172]同,第233~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