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節 第83章有則改之無則加勉(1 / 2)

總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把各種閑話都引到自己的責任上來,這就卸下一個大包袱,不至於多生氣。

——《對〈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草案的說明》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日)(《毛澤東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285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出自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四書章句集注》是朱熹在二程(程顥、程頤)解經的基礎上,參照各家之說,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所作的注。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江西婺源(原屬徽州地區)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集大成者。平生著述頗豐,有《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朱子語類》、《文公家禮》、《朱晦庵集》等。其中,以《四書章句集注》影響最大。該書在準確闡釋文字的同時,更注重對義理的闡發,論述了道、理、性、命、心、誠、格物致知、仁義禮智等哲學範疇及其關係,是以義解讀經的代表作,是朱熹窮極畢生精力而成的泣血之作。由於它的刊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始被稱為“四書”,與“五經”一起成為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宋以後,元、明、清三朝都以《四書章句集注》為科舉考試的必備參考,影響了封建社會後期達七百年之久。《論語學而》中載有曾子“日三省吾身”的故事。他每日所省的“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成為後人立身修德的重要標準。朱熹也極為欣賞曾子的這種做法,他在《四書章句集注》中作了上述評論。其大意是:曾子每天以忠實、誠信、勤學三者檢查反省自己,如果三者有一不足,就改正;如果沒有,就進一步勉勵自己。他要求自己如此嚴格誠摯,可以說是得了治學的根本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後成為一組並列成語,用來指對別人提出的那些錯誤或問題,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沒有,就進一步勉勵自己。

從1942年初在全黨開展的整風運動,其主要任務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從思想上清算黨內曆次“左”、右傾錯誤並肅清其流毒。經過了長達兩年的學習後,全黨已基本上統一了思想,特別是對以王明為代表的第三次“左”傾錯誤造成的幾乎斷送了中國革命前途的嚴重後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全黨團結、統一的氛圍下,毛澤東等領導人認為必須從理論的高度係統總結從黨成立以來的經驗教訓,真正做到引以為戒。這樣,起草《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一事就被提上了日程。

1944年5月21日,中共六屆七中全會召開。這次會議原本隻打算召開兩個月,為次年召開的“七大”作準備,但由於時局的變化和發展,會議一直到1945年4月20日才結束,斷斷續續開了整整十一個月。起草決議是本次會議的一項重要工作。會議決定成立以任弼時為主持,劉少奇、康生、周恩來、張聞天、彭真、高崗、博古參加的黨的曆史問題決議準備委員會。起草工作曆時一年,其間數易其稿。黨的許多高級幹部參加了曆史決議的修改和討論。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也對草案稿作了三次修改,對決議作了極大地補充。毛澤東一直關注著決議的起草問題。從1945年春開始,他先後對草案進行了七次修改,並將題目確定為《關於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4月20日,曆時近一年的七中全會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對這份草案進行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