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無論我們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受到了挫折,都要樂於與自己的父母溝通。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戰勝困難,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輝煌。
每天盡量找一點時間,比如飯前飯後和父母談談自己的學校、老師和同學,談談自己高興或不高興的事,讓他們分享你的喜怒哀樂。還要創造機會,每周至少跟父母一起做一件事,比如做飯,田間勞動、打球、逛街、看電視等。一邊活動,一邊交流。有時父母忙,難於會麵,可利用書麵留言、電話、手機短信等方式交流。
遇事多與父母討論,力求達成共識。你如果學習成績不理想,就應該跟父母談談你的學習方法,請他們幫你總結經驗教訓,采用更有利於提高學業成績的方法。要是父母擔心你迷戀網聊和遊戲而荒廢學業,你可以與父母討論,就上網和學習時間的分配達成協議。
不恥下問,每個人的肩膀都可以成就你的高度
每個人在學習中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再優秀的學生也會有許多缺陷,我們要想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就必須放低姿態,做到不恥下問。糾正自恃才高不屑於問或者害怕麻煩別人而不好意思問的壞習慣。
任何東西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就算世上最美的玉石也有斑點,我們每個人也同樣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隻有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缺點,發現別人的優點,才能不斷地向別人學習,彌補自己的缺點,發揮自己的長處,取得更大的進步。在學習中,我們越能發現別人的優點,就越能虛心求教,向別人學習。
對於學習做學問而言,如果說“學”占了百分之五十的話,那麼另外百分之五十就是問。其實在我國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史中,許多大學問家對於“問”早就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孔子的“不恥下問”,大家想必都非常熟悉,後來還有“有疑而不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等都是對“問”的重要意義的論述。
另外,孔子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就說明了,其實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值得自己學習和請教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要顧忌麵子,要不恥下問,才能夠更好地增進自己的知識。即使你是班上某科成績最棒的一個,你也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疏漏,這時不妨請教一下其他同學,這樣不僅能夠互相提高學習,而且還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
那麼,我們該怎樣去“問”呢?
首先我們要通過自我提問把問題找出來,比方問“為什麼這麼做呢?”“還有更好的解法嗎?”等等,若自己答不出來,就要把它記錄在問題記錄本上去找別人解答。“問”的另一層含義是善問,許多同學對“問”有心理障礙,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上課前、課間休息、騎車回家的時間,一起討論幾道題,這樣,既能增進交流又可解決問題。別怕提出簡單問題,簡單的問題要麼蘊含深刻的道理,要麼反映了你學習上的缺陷,所以“問”時一定要讓臉皮“厚”起來。
我們還可以在同學之間開展討論,這種方式對於解疑是十分有用的。可以設想,即使我們每天隻解決一個問題,長期堅持下來,獲得的新知識也是無法計算的。北京市2001年高考理科狀元陳鑫,他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善於問問題,而且從中獲益很大。他認為自己在學習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問,愛問問題,有時為了徹底弄懂數學上的問題,他一問就是三、四個小時。他說:“愛問就能獲得知識,接受別人的智慧來提高自己。那時在我們班,老師和同學之間,同學和同學之間,都非常融洽,在這種環境中,我們什麼都敢於問,敢於說。我也特別愛問問題,有時問別人是怎麼做作業的,從中發現同學好的學習方法。有時考試考得比較差,我就去問老師怎麼回事,老師比我有經驗,能告訴我哪兒有漏洞,哪兒有不足,然後我就有針對性地學習,提高自己。我主要是通過別人,借他人之力來增長自己之力。”
好問,對於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學習中,對於自己的疑問、不會不懂的知識,一定要敢於問、及時問、認真問,發現了問題,通過別人的幫助獲得解決,這就是學習上的進步,就是一種有效的提高。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所以同學之間就會有比較大的差異。你要在了解自己特點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優勢,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縮小和別人之間的差距。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作過一個著名的比喻。他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