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做人做事與學習,人生的左右手(2)(2 / 2)

競爭與友誼是並行不悖的,它們並沒有本質上的衝突。在與同學的競爭中,我們應向競爭對手伸出友誼之手;同學向我們借筆記或請教於我們時,應給予熱情幫助。從而做到彼此激勵,相互競爭,共同攀登,形成一個和睦、友好、互助的良好氛圍,實現學習的共同進步。

與父母溝通就是在增長自己的智慧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壓力的逐漸加大,你是否感到煩惱越來越多,而最讓你感到煩惱的是與父母的相處。有些同學就有同感,她說:“我外出,父母要管;我交友,父母要幹涉。‘你的學習成績在班上排第幾位?’‘你在全年級排名是多少?’簡直成了父母的例行問話了。而這恰恰是我最厭煩的問題。在家裏,我常常保持沉默,有時候也想與父母好好溝通溝通,可總是話不投機。尤其是與愛嘮叨的母親談話往往是以吵架收場,我想盡快改變這一局麵,但我不知道究竟該怎麼做?”

確實,子女與父母兩代人之間由於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對同一件事的判斷和處理也會不同,當父母還沒有習慣讓你按你自己的觀念和方式處理問題時,摩擦就發生了。一個人的獨立人格是漸漸形成的,中小學生朋友,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朋友,在希望自己獨立的早期,常會做出一些其實並不準確的判斷,父母希望你不要太幼稚,或用老的方去來管教你,強迫你“聽話”,矛盾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麵對相處中出現的矛盾,抗議與罷工絕非上策,化解任何矛盾的最佳辦法是溝通,隻要心平氣和地坦誠交談,大家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全麵地交換意見,彼此說明原因,綜合各方意見,一般情況下矛盾都能輕易化解。

溝通是打開心靈的鑰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民主,是否能開誠布公,平等交流,給孩子更多的自由選擇、決定的機會;孩子是否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愛心,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同學的成功與這一點都有很大的關係。

2002年河北理科特優生趙旭丹同學就認為,良好的家庭環境對自己的學習和做人都起到了莫大的影響。她說:“我父母給我的影響不僅僅是學習上的,更重要的是在做人上。上高中以後時間確實很緊,交流的機會並不是很多,但必要的事情還是要和父母交流,因為父母畢竟這麼多年的閱曆。我有的時候晚上九點多鍾到家,有什麼事情就同父母談,一直談到十一二點。但是路是要自己走的,可以向父母谘詢一下,但要培養自己獨立的能力。我父親做人很正直,有原則性。我母親非常勤勞,任勞任怨,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得都很出色,這給我很大的熏陶。我父母對我的教育是比較民主寬鬆的,但也絕不溺愛。他們都有一個原則,就是我應當做什麼事,不應當做什麼事先跟我講清楚,一旦我犯了錯,就是明知故犯,就肯定要挨罰,但如果不是這樣,他們一般會教育我,是一種道理上的教育,這時是比較民主的。我最感謝父母在人格上給我的教育,因為有的時候怎麼做學問,學知識,能學到什麼程度,不一定是自己能夠決定的,還要有機遇。但是做人方麵就不同了,就要看自己想做什麼樣的人,我想這一點會影響我終生,不管我將來能做到什麼程度,我都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因此,我們平時無論是生活上的、學習上、人生發展上有什麼問題,都應多和父母談一談,畢竟他們是過來人,有著我們難以比擬的人生閱曆,他們的一些建議或意見都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如果父母對你的教育方式,你感到難以接受,那麼就開誠布公地談出來,和他們好好交流溝通。隻要你的方式是積極的,相信父母會理解的,說不定他們還會為你的這些舉動和言行而感到驚訝、欣慰呢!

父母的經驗是人生經驗的總結,不要忽視我們的父母。“閱讀”父母,不在於他們知識的多少,隻在於他們的人生態度。父母這一代,在走過自己的童年之路、少年之路、青年之路後,已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生活已給他們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經驗。父母對我們的種種告誡和提示,更多的不是出自書本,而通常是來自他們真實的生活。常聽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話是土了些,卻十分準確。尋求父母的支持與幫助,重要的是汲取他們寶貴的人生經驗,這是我們少走彎路最可靠的保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