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你會發現,我們的知識幾乎都是在集中下獲得的。幾天讀完一本書,幾個月學完一門課程,幾個星期學會一個方法等。也許你以往沒有注意到,而當你有意識地去集中時,你的戰果一定更加輝煌。
我們要知道,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具備的第一個要素就是集中注意力,因為它是記憶的基礎、理解的基礎、掌握和運用知識的基礎。
可能你會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在學習中不能全神貫注,你隻能看到書上的字,卻無法把握他的內涵;你隻能聽到老師的聲音,卻不知道老師講的是什麼,就是所謂“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心猿意馬,漫無目的的學習,將一無所獲,很多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老師的第一個評語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上課愛做小動作。而在學習上專心致誌的學生大多數能取得好的成績。
所以,全神貫注地專注於一個內容吧,你會發現,學習也變得輕鬆自如起來!
閱讀,暢飲智慧之泉
梁實秋的家裏有一個小小的圖書室,梁實秋小時候便天天泡在裏麵,癡迷地沉浸在讀書的快樂之中。他7歲就開始讀書,學習異常刻苦,各門學科的成績都很出色,升級考試的成績總是優良。但是他越來越感到僅教科書不能滿足他的讀書需要,家裏的書也基本被他讀完了。他常常把父親給他的零用錢都買了書。就這樣,梁實秋還是覺得讀不夠。
一次,他聽說市裏的圖書館裏有很多很多書。在那兒,你想看什麼書,隻要把書名寫在紙片上,交給管理員,他馬上就會把書拿給你看。這下,可樂壞了梁實秋。嗜書如命的他欣喜若狂地跑到圖書館,並且成了那兒的常客。
梁實秋讀書,有個獨特的習慣,就是凡讀過的東西,都要在一張活頁紙上認真地做讀書筆記。然後,按照語言學、美學、算術學、幾何學、心理學、史學、哲學等項目加以分類。這樣,不論需要哪一條內容,都可以很快地找到。
長年累月地廣泛讀書,細水長流地做讀書筆記,有條不紊地分類整理讀書筆記,讓梁實秋的知識越來越豐富。
在進入哈佛大學後,哈佛豐富的圖書資料更讓他欣喜若狂。他在哈佛大學潛心研究文學,並且積累了大量的資料,這為他以後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梁實秋的成功,得益於他全麵而廣泛地閱讀,無獨有偶,美國著名詩人、畢業於哈佛大學的艾略特也是廣泛閱讀的典範,從少年到晚年,他從未間斷過廣泛的閱讀。正是他的這種廣泛的閱讀,造就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一個人能有意識地去全麵地閱讀,就說明他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求欲望,這也是學習進步的體現。在對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滿足的情況下,應該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書籍。培養良好的全麵閱讀的習慣,將給你的成長帶來無窮的益處,使你的頭腦不斷地得到充實。
事實刪,讀書學習有兩個方麵,除了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知識不過是材料,培養能力比積累知識更為重要。
如果一個人想學習,並想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那麼他所掌握的知識量應該廣博一點,所涉足的知識領域也應該盡量寬泛,這就需要全麵地閱讀。隻有這樣,才能擴大自己的知識麵。比如,一個學習哲學的人,不能隻看哲學方麵的專業書籍,而是文史哲三方麵的書都應該好好地看一看。有人一定會不理解,既然主攻哲學,為什麼還要讀文史方麵的書?答案其實很簡單。哲學的缺點在於“空”,即不便於聯係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抽象的概念比較多;不過哲學也有其優點,就是站得比較高,看到難以看到的一麵。曆史的弱點是“狹”,即往往對某一點的知識鑽得很深很透,但對其他方麵總以為和自己無關,因而不感興趣,不大關心;它的好處是鑽得比較深。中文的缺點是“淺”,即學習缺乏深度;但好處是比較博雜,興趣廣泛。各自的利弊一指出,答案再明白不過了:隻有廣泛閱讀,才能博采眾長,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使自己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縱觀曆史,我們不難發現,許多名人誌士都有著良好的全麵讀書的習慣,而且他們對書的需求量,無論從數量還是從種類上看都是驚人的。
當我們進行全麵閱讀時,應該有目的性,自己在哪個方麵有欠缺,自己在哪個方麵知識不到位,那麼就選擇自己需要的書籍去讀。
培根曾經告訴我們:“當你孤獨時,讀書可以作為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讀書可以作為裝潢;當你處世做人時,正確運用知識就意味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