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有字之書”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並從中借鑒,避免走彎路;讀“無字之書”則可以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齊白石的畫,卓爾不群,活靈活現,而這正是來自對“無字之書”的深入細致觀察。齊白石的好友老舍在某年春節時,選了蘇曼殊的四句詩請他作畫。詩中有一句“芭蕉葉卷搶秋花”,齊白石從沒見到“芭蕉葉卷”是什麼樣,而當時又正好是北國的嚴冬,沒有實物可進行觀察,他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葉到底是從右到左的,還是從左到右的,逢人便問,但是,很多人都沒有進行過細心的觀察,所以都不敢肯定是哪一個答案。這個在別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的原因使得他最後放棄了為老舍作“芭蕉葉卷”畫。
這又應了一句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正是齊白石對客觀事實、對實踐的尊重,才使得他的作品始終保持著一定的水準。
現在我們明白了,要掌握有用的知識,就應當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把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邊讀書邊實踐,這樣你能學到的知識就將沒有窮盡,因為生活這本無字的大書,她豐富的內容夠你享用一生。
拓展自己的知識麵,未來的景色將愈加壯闊
學習無處不在,處處都能擴展我們的知識麵。生活中的學習資源不僅僅是一些細枝末節,還包括很多生活中已被人熟視無睹的東西。學習過程中隻要用心,就可以通過對這些事物的觀察和探究,不斷地增長見識,豐富自己的知識。
有這樣一個笑話:古時候,在某地的大山溝裏,有兄弟二人以打柴為生。有一天,兄弟倆一邊磨斧頭,一邊閑聊。
弟:“還是當皇帝好——皇帝砍柴用的斧頭肯定都是金子的!”
兄:“哎呀,我說弟弟,你怎麼這樣沒見識——皇帝還用得著砍柴嗎?皇帝一天到晚在皇宮裏,淨吃紅薯蘸糖!”
這就是兄弟二人的“知”和“識”。我們也許會覺得很可笑,但這卻啟示了我們,知識貧乏是多麼的可笑。
據科學界最新研究,“智能”的密碼已被英國計算機專家漢特裏克遜和他的妻子愛蘭破解。他們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實驗,發現人精確的記憶力、敏銳的理解力和活躍的想像力等一切反映智慧的能力,是由在腦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的能力所決定的,而信息傳遞所依賴的要素之一,是一種特殊的核糖核酸。這種物質,主要是在後天智力發育過程中不斷激發而合成的。這就是靠學習、靠訓練、靠實踐、靠思考,一句話就是知識。不斷的新知促使腦細胞長出新突觸,就像計算機的邏輯電路一樣,每增加一條線路,就成倍地增長“思路”,進而使大腦裏的信息大量“增殖”,從而達到創新的目的。
所以說,我們的知識麵越廣,成績就越優秀。在知識的山峰上站得越高,眼前展現的景色就越壯闊。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去獲取新的知識就越容易。
在學習中隨著知識的增長,我們的思想也必須重新加以組合。這種變化通常總是伴隨新定律的出現,並按照要求而發生的。
因此,知識麵的大小決定了學習潛能的大小。正所謂“見多”才能“識廣”,一個人的知識越豐富,他的聯想才會更豐富,知識之間的組合也就越豐富,創新能力才會更強。同時,當舊有的知識不能處理當前問題的時候,又會促使他去學習新的知識,這樣,在不斷的積累和創新中,就能夠充分地釋放出一個人的學習潛能。
著名的哈佛大學就十分要求學生具備寬廣的知識麵。
哈佛大學強調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並重,它主張一個在未來社會具有發展潛力和競爭力的學生必須具備寬廣的知識麵。於是它打破了傳統的學科界限,建立了開放的課程體係。
哈佛不強調分數,不提倡死讀書、讀死書,提倡無壓力狀態學習方法。哈佛的學生,學得自由開放。本科生在規定的3年內取得相應學分,即可畢業。每周的課程,由自己安排相應的時間學完,倘上午或下午打工,則可晚上學;下午有事,可上午學。教師準時趕到規定的地方講課,學生可以是30、50人,也可能是3、5人,同修一個專業,但並不同一時上課。學生的課程安排有自己充分的自由度,而且所學專業要求涉及的知識麵很廣。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知識麵寬廣與否的重要性。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盡量全麵地學習各科的知識,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大腦,讓自己有豐富的知識,可以為自己所用,這樣的人,才是學習中的優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