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重大考試,題量都比較大,如果知識的掌握不熟練,在考場上就往往完不成任務。因此,對自己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知識不僅要弄懂,還要牢記;不僅要牢記,還要會運用;不僅要會運用,還要能熟練地、高效率地解決問題。當然,根據學科的不同特點,對熟練也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一律簡單地理解為背得熟,解題快。實驗學科的動手操作,也要達到熟練的程度。
不可不知的“木桶原理”
你知道那種帶鐵箍的木桶嗎?如果知道的話,你一定明白,當這隻木桶上有一根木板是短的話,它的蓄水量就會受到限製。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隻有找出“最短的那塊木板”是什麼,集中精力和資源去解決這一薄弱環節,這樣,學習的整體效能才能明顯提高,甚至躍上一個新台階。
“妨礙我們在學習中發揮潛能的最大天敵往往不是機會不佳,而是我們的恐懼心理。”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奧爾波特曾經這樣說。比如你在某門課中有一兩次成績很低,因而對這門課產生了恐懼心理,在恐懼的支配下,逃避學這門課,從而無法發揮自己在這方麵的潛能。日久天長,就會造成這門課的成績越來越差,形成了偏科現象。
很多同學往往也有一塊學習中的“短板”,這嚴重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因為偏科就意味著他們在知識上產生缺陷,在學科方麵出現“跛腿”現象。這樣不但會影響整體的學習成績,而且還會給以後的工作帶來很大的不利。偏科還會影響其他學科的學習,因為各門學科是相互聯係的,缺少哪一門課都會覺得不協調。正如人缺一隻手或一條腿,就會覺得很不方便。
在學習時,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潛能,有的人有音樂方麵的潛能,有的人有美術方麵的潛能。好多害怕寫作的同學往往一聽到“寫作”就害怕,總是一開始就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不是學寫作的料,忽視自己的寫作潛能。事實上,當你害怕做某事時,並不能代表你就缺乏這方麵的才能,而是你解決這方麵問題的能力比較弱。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學習中的“木桶原理”,缺什麼,補什麼。也就是強項、弱項一起抓,鞏固自己的優勢學科,逐步彌補自己的不足,加強對知識的融會貫通。運用“木桶理論”,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美國的高校招生製度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避免了“一卷定終身”的偶然性,如果想上大學特別是好大學,學生就必須認真對待平時的每一次考試和作業,注重一貫表現;二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學生偏科和片麵發展,絕大多數想上大學的學生都必須比較認真地對待每一門課程,並盡可能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發展的全麵性與獨特性。
學以致用,知識在應用時才有力量
不管你是不是喜歡讀書,實際上你已經讀了很多年的書了,對嗎?從圖畫書、童話書到手工書、教科書,還有謎語書、作文書……各式各樣的都有,種類多極了。等長大以後,可讀的書更多了,我們卻把它們隻簡單地分為兩類:有字的書和沒字的書。
如果你讀過一本書,清楚地記下書上的每一個字,之後就認為你的學習已經完成了的話,那可就錯了。
你知道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改名的故事嗎?
陶行知,原名文俊,年輕時在南京金陵大學文學院求學時,讚同明代王明陽的觀點:“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於是改名陶知行。後在南京創辦曉莊師範,認為應當是行先知後,行而後知,於是將名字改為陶行知。“知”字和“行”字隻是順序做了顛倒,意義卻非同小可,它告訴我們要重視實踐,實踐中得來的知識往往更加重要。
有一個人,進城去賣竹竿,可是在他要進城門之時卻發覺竹竿橫豎均不能進入城門,他非常氣惱。這時走過來了一位讀書人,這位讀書人為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把竹竿從中間折斷,就可進城了。事後,這位讀書人還非常謙遜地說:“吾非智者,無非見者多矣。”多麼可笑!在你笑過以後,再仔細想想,或許讀書人真的才高八鬥,可不懂得正確運用,有知識倒不如沒有。真正的知識往往是在思考和運用的過程中得來的,而不是完全來自老師的傳授,一個人越是善於運用自己的知識,他的知識增長得就越快。
怎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呢?在大量閱讀之餘,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觀察日常生活,在瑣碎的常理當中多問一些為什麼,然後試著運用所學的知識作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