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以一當十的高效學習法(1)(3 / 3)

而當你明確了自己最喜歡的學習方法並運用它時,你學習的過程就像在順風行走,風速加快了你行走的速度。運用你最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習會提高你的腦力,使學習的過程變得非常輕鬆,效率也會大幅提高。

我們在實際學習中也有所體驗,有些同學喜歡獨自一個人閱讀,有些同學則在群體中會學得更好;有些同學喜歡坐在椅子上學習,有些同學則喜歡躺在床上或地板上學習。有些同學喜歡在比較自由的情形下學習,他們不喜歡墨守成規,需要多一些自由選擇的機會,如自己決定學什麼、從哪兒開始學等。而另一些同學則喜歡在按部就班的情形下學習,他們需要老師或家長告訴他們每一步該怎麼做。

這些學習方法中,哪一個才是最好的呢?答案不是絕對的,隻要是你最喜歡、最適應的,就是最好的。學習是個人行為,必須采取自己最喜歡的方法。

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善於利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學習,如果你喜歡看電影、電視,那就從影像資料中學習;你喜歡看報紙雜誌,那就從閱讀中學習。但必須牢記有一條:這種辦法一定要和自己所學的課程有機地聯係起來。

不要事先規定”學幾個小時”,而要規定”掌握多少內容”

人類定義了時間,設定了時間的年月日、時分秒來度量,卻反過來,處在時間的控製之下。

你怎麼看呢?人類是不是常常為時間所製呢?你在學習中是不是常常劃定一段時間來學習呢?

老師們常常在下課前對饑腸轆轆、蠢蠢欲動的我們宣布:“過三分鍾才開飯呢,急什麼!”

就是說,當我們眼巴巴望著秒鍾在時鍾盤上轉兩圈以後,大家才能衝進食堂狼吞虎咽。

的確,有時我們的生活需要時間來做安排。比如,時鍾決定校門幾時開,幾時關;決定課間休息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決定我們的父母該幾點去上班;決定火車幾點鍾開車;決定動畫片什麼時候在電視上播出……我們被框在一個個時間的小方格裏。

時間讓我們感到害怕,鍾表上的時間好像是我們的無形指揮棒。在日曆上,在計劃表中,在詳細的學年安排中,我們處在這張無邊際的時間之網內。

在學校,我們常常在等待倒計時牌上的數字消為六個零,之後便鬆一口氣,似乎我們的學習隻是為了熬時間。

結果時間白白地過去,我們卻沒有任何實際的收獲。我們總是胡亂地說要學幾個小時,卻從不認真想為什麼要學、學什麼,效果自然不會好。

試著想想下麵的情況吧,你就不會如此草率地決定學幾個小時來完成任務了。

當老師對我們說還有三分鍾才開飯時,我們還可以這樣說:“如果肚子餓了,就上桌吃飯吧!”這樣的想法就是饑餓感在決定,而不是時間。

在學習中,由於聽任時間的指揮,我們給自己劃定一個個死規定,比如還看幾個小時的書啊,還做半小時的作業啊,再讀一刻鍾啊,學習成了時間的奴隸……

畢竟,學習不是為了打發時間、無成任務,而是一種樂趣,不是死板地規定學多久的學習,而是在學習中忘了時間流逝的學習。

你可能經常陷入下麵的誤區:

一個個的學習計劃,這門學習幾個小時,那門複習幾個小時。你放學回家,書包還沒丟下,或者還在回家路上呢,你就開始規定今夜學習幾個小時,否則不關燈睡覺。這樣,你注重的是那幾個小時時間,你將這時間看得比學習的成效更重要,不達到終點決不上床睡覺。

何不嚐試改變一下呢?你可以不讓時間做你的主人,而是以學習中理解和學到的為準,說:“能弄清楚了這些答案的原因,再關燈睡覺吧。”

天才們往往沒有哪個局限於時間,他們也並不是靠死板地規定學習多久多久,成就他們的偉大的。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拜訪了一位80多歲的老學者。在學者那狹窄的書房裏,年輕人向學者傾訴了內心的困惑。

學者:“你應該抓緊現在和未來的日子。”

年輕人:“是的,我在盡力。但是,我已經浪費了十幾年。”

學者搖搖頭:“達爾文說他貪睡,把時間浪費了,卻寫了《進化論》;奧本海默說他鋤地拔草,把時間浪費了,後來成為‘原子彈之父’;海明威說他打獵、釣魚,把時間浪費了,後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居裏夫人說她為孩子和家務浪費了時間,然而她不但發現了鐳,而且還把孩子教育成了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