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以一當十的高效學習法(1)(2 / 3)

如果你長期按計劃學習和生活,到時間就起床,到時間就睡覺,該學習時就集中精力學習,該鍛煉身體時就鍛煉身體,不預習就無法聽好下一節課,不複習就不能做作業。這樣就會使學習生活很有規律,你也能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可大大提高你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下麵是製訂學習計劃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1.計劃要全麵。計劃裏除了有學習的時間外,還應當有進行社會工作、為集體服務的時間;有保證睡眠的時間;有娛樂活動的時間。計劃裏不能隻有三件事:吃飯、睡覺和學習。

2.安排好常規和自由學習時間。常規學習時間就是按學校規定的學習時間,主要用來完成老師當天布置的學習任務,“消化”當天所學的知識。在自由支配的時間內,一般可做兩件事:補課和提高。自由學習時間應當成為製訂學習計劃的重點部分。

3.長計劃和短安排。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究竟幹些什麼,應當有個大致計劃。例如,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應該有個長計劃。有長計劃,還要有短安排,否則長計劃要實現的目標不容易達到。

4.突出重點,兼顧一般。所謂重點:一是指自己學習中的弱科,二是指知識體係中的重點內容。訂計劃時,一定要集中時間、集中精力來攻下重點。

5.不要脫離學習的實際。有些同學訂計劃時滿腔熱情,想得很好,可行動起來,寸步難行,這是目標訂得過高,計劃訂得過死,脫離實際的緣故。

6.不要太滿、太死、太緊。要留出機動時間,使計劃有一定的機動性,這樣完成計劃的可能性就增加了。

7.腦體結合,文理交替。在安排計劃時,不要長時間地從事單一活動,學習和體育活動要交替安排。比如:學習了一下午,就應當去鍛煉一會兒,再回來學習。鍛煉時運動中樞興奮,而其他區域的腦細胞就得到了休息。安排科目時,文科、理科要交替安排,相近的學習內容不要集中在一起學習。

8.提高學習時間的利用率。早晨或晚上,或一天學習的開頭和結尾的時間,可以安排著重記憶的科目,如外語。心情比較愉快,注意力比較集中,時間較完整時,可以安排比較枯燥,或自己不太喜歡的科目;零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時間,可以安排做習題和自己最感興趣的學科。這樣就可以提高時間利用率。

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是最好的

當前,知識更新速度與日俱增,時代對我們提出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多樣化的學習要求。單憑“鐵杵磨成繡花針”、“功到自然成”的方式,是無法適應目前的學習的。今日的學習成敗,不僅取決於勤奮、刻苦、耐力與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更取決於我們的學習方法。

1980年,美國哈佛大學物理係教授、諾貝爾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對《科技導報》記者說,學生最重要的是擁有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學習的本領,而非安於接受書本上給你的答案。

事實上,學習成果的好壞,與能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密切相關。哈佛優等生、美國第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理查茲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學習方法的知識。”就像有些運動員一樣,他們不一定完全按照書裏要求的“正確姿勢”來做動作,而是利用最適合自己的姿勢去鍛煉,最後反而獲得了冠軍。我們的學習也是一樣的,如果你隻知道循規蹈矩、按部就班地照著那些所謂的“最好的”方法來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差。

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重要環節。英國有位社會學家曾經調查了幾十位哈佛大學畢業的著名人士,發現他們大多認為學習時,最重要的就是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學習。而法國著名生理學家貝爾納也深有感觸地說:“適合我的方法能使我發揮天賦與才能;而不適合我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由此可見,用自己最喜歡的學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在知識的密林中,成為手持獵槍的獵人,獲得有效的進攻能力和選擇獵物的餘地。

當你試圖采用自己不喜歡的學習方法學習時,你就好像是在逆風中行走,非常困難。因而,有些同學就會逃離課堂,還有更多的同學會感到十分疲倦,還有些同學甚至覺得自己是個笨拙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