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學習與快樂的雙贏(3)(2 / 2)

其實,隻要拂去那一層灰塵,你就會明白,學習的真正妙處,學習無疑是快樂的,隨時隨地都可以。

比如說學英語,每人人規定你必須念著英文課本,你完全可以跟著電視機裏的人一起說,你沒有必要緊緊地盯著書本上的單詞來背誦,你完全可以拿起一本書,念著“book”,拿起一個蘋果念著“apple”,或者對早上起來的媽媽說:“Goodmorning!”走在路邊,你看到用英語寫的廣告牌,你就可以大聲讀出來。不必計較別人的目光。

學習語文時,當你覺得春風吹著很美,柳樹輕柔地甩起長辮子,你完全可以全部寫進日記或作文裏,你完全可以行走在河邊時大聲念著詩中的句子。

學習曆史知識時,你也許覺得書上的文字很枯燥,電視裏的曆史連續劇才更加吸引你,那你就一邊看電視、一邊學習吧。

另外,你會發現博物館裏的介紹、漫畫書裏的內容,都比課本知識更容易掌握。

你也許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像個小博士仿佛無所不知一樣,其實他們正是知道隨時隨地學習,才會有現在的積累,而隻要你願意,你也完全可以做到!

所以,不要再束縛自己,將學習定位於機械、簡單的概念上去,快樂地學習,隨時隨地的!

遵循個性,最高效學習

在學習中,每個人的個性各有其優勢,不必羨慕別人,別人的方法未必適合你。豐富而自由的個性也是一個社會之所以具有豐富創造力的根本原因,沒有個性的存在,沒有個性表現的自由,就不會有創造力。所以,學習也要適合自己的個性,不能強求一致

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泡利出生於維也納一位醫學博士的家庭裏。從童年時代他就受到科學的熏陶,在中學時就自修物理學。關於不相容原理的發現,泡利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的演說中講到,不相容原理發現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他在慕尼黑的學生時代。在維也納讀中學時,他就掌握了經典物理學和相對論的知識。

由此可見,泡利是一個智力非常發達,並且有天才的氣質和個性的人,他能夠運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把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因此,他很難按部就班地學習。

1918年中學畢業後,帶著父親的介紹信,泡利來到了慕尼黑大學訪問著名物理學家索末菲,要求不上大學而直接做索末菲的研究生。索末菲沒有拒絕,但還是有些不放心,但不久就發現泡利的才能果然不凡,於是泡利就成為慕尼黑大學最年輕的研究生。

很快,泡利便初露鋒芒。他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是關於引力場中能量分量的問題。1919年,泡利在兩篇論文中指出韋耳引力理論中的一個錯誤,並以批判的角度評論韋耳的理論。其立論之明確、思考之成熟,令人驚訝,很難相信這是出自一個不滿20歲的青年之手。

從此他一舉成名。

我們可以看出,泡利的求學之路是跳躍式的,而這與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和個性化地學習息息相關。

個性是一個人創新精神的基礎,個性化學習能使學習者“見人所未曾見”,“道人所未曾道”,個性化學習有助於學習者在學習中不斷推陳出新。

要知道,當今社會不需要生搬硬套、按部就班的人才,也不需要學習的奴隸,需要的是有自信、有理想、有創新、有個性的高素質人才。

而仔細地思考過後,你會發現最高效的學習既要符合學習對象的特征,又要符合學習者的個性特征,巧妙地將兩者結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因此,學習者就需要努力釋放自己的個性。而且,在這個信息化代人才成長的目標模式中,個性化學習這個新概念已經引起世界各國越來越廣泛的重視,而且將會成為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