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很多人大概都存在著這樣的心理:學習就一定要專心,而如果能夠長時間學習那就意味著進入狀態了,相反,總是學著學著就不是聽課就是出去玩的,豈不是沒有一點學習樣嗎?所以,很多人激昂地發表宣言:“我要學兩個小時!”
但是,這樣學習並不科學。
學習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視覺神經在接受到外界的信號刺激以後,把信號傳到大腦,引起大腦皮質響應區域的興奮,信號刺激強度和持續時間與這種區域興奮成正比例關係,即強度越大,時間越長,興奮就越高。大腦在這種興奮狀態下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記憶理解等。一旦學習的時間超過大腦興奮的極限,大腦皮質的該區域便由於工作過度,而逐漸失去興奮的能力,開始由興奮過程向抑製過程轉化,於是疲勞就產生了。
如果你發覺自己反複讀一段文字仍然不能吸收,那就表明—,你已經達到了一天學習量的最高峰,應該立即停止學習。科學家調查表明:大多數人認為,他們一天學習最適合的時間長度是五個小時。如果你是精力旺盛的人,學習的時間會延長些。
大腦是學習的機器,它的工作狀態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率。學習作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一樣都會產生疲勞。當體力勞動產生疲勞之後,立刻休息片刻就可以恢複。但是,腦力勞動的恢複就不同了。即使停止學習,大腦興奮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平靜下來,因此,對於大腦的保護就是休息和放鬆。
愛因斯坦疲勞後,就拿起他的小提琴拉上幾首喜歡的曲子,使自己從那些符號中解脫出來。當有人間他的業餘愛好時,他毫不猶豫地說:“小提琴。”
馬克思在研究中一旦感覺到疲勞,就找出一張草紙,畫一些圖,借助這種方法轉移大腦的興奮區域。
聰明的學習者,善於在自己的大腦產生疲勞前,及時轉換學習的內容,或通過休息和運動轉移興奮熱點。
所以,你明白了嗎,時刻讓我們的身體和大腦保持最佳的狀態,你才能夠高效學習,不妨在學習累了的時候及時地讓大腦解放出來,可以做一些簡單的運動,或者是聽聽音樂,做做操,跑跑步等。
快樂學習,是隨時隨地的
在很多人看來,學習嘛,就要找一間明亮的教室或者是安靜的圖書館,規規矩矩地端坐著,拿起書本,備好紙筆,然後靜心看書做筆記。
其實對於孜孜不倦的求學者來說,學習是不分任何地點的,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的學習,隻要我們願意。
觀察一下小孩子,他們探著頭聽父母、周圍的人和電視裏的人說話,小臉上充滿了好奇,他們揮舞著小手咿咿呀呀,於是就熟悉了自己的母語。
漂亮的圖片最能抓住孩子們的眼球,爸爸媽媽為了讓孩子認識更多,於是買來動物、植物的圖片,還有各種類型的故事書給孩子看,念給孩子聽,孩子的眼睛緊緊地聽著這些圖片,迅速地就記住了這些內容,漸漸地,不但掌握了豐富的詞彙,腦袋裏也迅速的儲存了更多的信息。
這樣充滿趣味性的學習深受孩子歡迎,他們隨時隨地地快樂學習。
當然,孩子們不會滿足於此,他們漸漸地會產生疑問,為了了解這個新奇的世界,他們把伸出小手小腳,不斷地觸摸著這個世界,他們會提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思考,有時,為了解開一個疑問,甚至會翻出各種東西,把家裏搞得一團糟。他們喜歡這樣學習。
每個人都會經曆這樣一個成長的過程,為了解各種新事物而伸出自己的觸角做著點點滴滴的嚐試和努力,所以現在,我們不但可以毫無障礙地使用自己的母語,還發現了更多,這個神秘的世界也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探索,在探索中,我們才能更豐富,更快樂。
可是,我們被學習給束縛住了。
就像蒙上了一層厚厚灰塵的鏡子,不知曾幾何時,學習在我們的眼裏成了“一板一眼地看書做作業”,學習還是一件“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