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生問過史華茲:“什麼是有效的學習?”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自己覺得有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學生們聽完後隻是笑笑,並不覺得教授在認真回答他們的問題。但史華茲認為,有趣的學習就是可以使自己的身心愉悅、學有所用的學習。
難道學習真的有趣嗎?史華茲說,在小孩子的眼裏,他們對學校充滿向往、好奇,他們相信學習一定比他們現在玩的遊戲更有意思。可是當他們步入學校不久,便會發現原來學習是那樣的枯燥乏味,沒有什麼樂趣可言。這種心理會一直伴隨著他們讀完大學,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體會不到一絲學習的樂趣。
學生雖然掌握了許多知識,但是在他們的深層意識中,並沒有把學習當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因為在他們看來,學習應該是一件嚴肅、認真的事,任何有悖於此的行為,都會被視為不良的學習習慣。而他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用分數來說明一切,即使得高分的人是個呆頭呆腦、不通人情世故的學生。所以,史華茲強烈地建議:“應該把學習當做一件有趣的事。”
當代許多教育心理學家都十分重視對學習興趣的培養。他們認為,當一個學生對於所要學習和記憶的內容有濃厚興趣的時候,大腦皮層會產生興奮優勢中心,學習和記憶就會更加主動積極,不但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相反會饒有趣味,效率很高。理論和實踐都證實,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發展記憶力、觀察力、創造力等多方麵能力的動力。
如果你滿懷興趣地去學習,那麼你會在知識的天空中快樂自由地翱翔,你的學習效率也會大幅度地提高。
對新奇事物保持一種開放心態
一位學者指出:“人們隻有在好奇心的引導下,才會去探索被表現所遮蓋的事物的本來麵貌。”好奇是鑄就成功和傑出的最重要的因素。因為隻有好奇心才能產生興趣,隻有感興趣才能產生探索的欲望和動力。很多成功者成功的秘訣都在於永遠保持一種好奇心。
貝時璋是我國著名細胞生物學及生物物理學的奠基者、教育家、科學活動家、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就是因為他一直都在為自己感興趣的事業而努力奮鬥,就是因為他永遠都對未知的領域感到好奇。
貝時璋出生在農村,人很老實,很少出門,但是他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他3歲時,被爸爸帶到祠堂裏去祭拜祖宗。祠堂門口石獅子嘴裏的圓球引起了他強烈的好奇心:這圓球既能滾動,又不掉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呢?他開始用好奇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經常琢磨著這些“奇異的事情”。
後來,他爸爸帶著他到上海。一路上,貝時璋看到了以前從未看過的“新奇”。他看見了拉纖人,看見了船老大把櫓搖得飛快,看到了鄉下從未有過的輪船,還有船艙裏的燈居然沒有燈油……貝時璋百思不得其解,一連串的“為什麼”使得他對這些東西更加好奇。
到了上海後,貝時璋對看到的一些事情更感“稀奇古怪”了:上海的黃包車是人在前麵拉,而家鄉的獨木車卻是人在後麵推;上海商店櫥窗裏有自己會轉動的“洋模特”,家鄉的那些玩具既簡陋又不會自己轉動;上海的燈按一下“扳頭”就會亮,而家鄉的燈不僅要加煤油,還要用火點著才能亮……
短短的上海之行,使得貝時璋大開眼界,同時,也引發了貝時璋心中無限的遐想,勾起了他琢磨這些奇異現象的衝動。
貝時璋上學後,變得更加有好奇心起來,他非常勤奮地學習各種新鮮有趣的知識,把看到和想到的,統統記下來,然後利用學到的知識解釋自己以前感興趣、但又沒有搞清楚的問題。雖然,當時主要學習的是傳統的文史知識,古詩詞比較多,但是,好奇的貝時璋仍然能夠從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憑著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不僅學到了不少天文、物理、化學、數學、動植物學方麵的知識,還對蛋白質的生命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開啟了他研究生物的大門,為以後取得輝煌的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好奇是創造的基礎和動力。隻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持之以恒地鑽研下去,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有創造發明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