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學習與快樂的雙贏(1)(1 / 3)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一個人求知的起點,是探尋真理的原動力,它可以使人產生無窮的力量,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獲取知識,展開創造性的工作。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求知識。如果對學習沒有興趣,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一件苦差事,自然就不會有好的學習效果。隻有不斷地發現興趣、培養興趣、創造興趣,才會越學越有趣,越學越優秀。

哈佛教授、著名的哲學家諾齊克中學的時候就對哲學產生了十分濃厚的興趣,從此便癡迷於哲學的學習,他將主流的哲學分析方法運用於探討自由社會的重大理論和問題,極其成功地實現了學術探討與政治關懷的有機結合,最終成為了20世紀最傑出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天生迷戀戲劇,對演戲充滿濃厚的興趣,在很短的時間裏,他就掌握了豐富的戲劇知識。有一次,一位演員病了,劇院的老板就讓他去替補,莎士比亞樂壞了,因為有強烈的興趣,他隻用了不到半天的時間,就把台詞全背了下來,演得比之前的演員還好。演了一段時間的戲,莎士比亞便開始嚐試寫劇本,這些劇本上演後非常受觀眾歡迎,他也從此開始了戲劇文學的創作生涯,終於成為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戲劇作家。

興趣能夠使我們加深記憶,好記憶又會提高學習的興趣,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如果對某個學科厭煩,必定降低記憶力,以致學習受挫,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善於學習的人,一定也是善於培養興趣的人。

缺少興趣的同學,學習往往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哈佛心理學專家調查發現,學生如果對某一門功課不感興趣,那他這門課的成績一般都不會很好。不僅如此,缺乏興趣的同學,往往也缺乏持之以恒的動力和堅持不懈的毅力。隻有那些擁有強烈學習興趣的人,才會產生對知識的渴求,並不斷地探索,最終走向成功。

興趣使諾齊克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著哲學問題;使羅蒙諾索夫以白幹40天活的代價換一本算術書;使舍勒去親自品嚐氫氰酸;使列文虎克為發明顯微鏡而整整磨了10年的玻璃片;使發明柯達照相機的伊斯曼全心撲在研究上而忘記與女朋友約會,後來終身未娶……從這些人物身上,我們不難看出興趣的巨大魅力。

學習有濃厚的興趣,能夠讓人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如饑似渴、勤勤懇懇地去讀書學習,全身心地投入,聚精會神地鑽研,時時刻刻去思考。如此,才能不斷地進步,不斷地取得成功;即使遇到困難、挫折,也能以頑強的毅力去克服,相反,如果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那麼自己也必將成為一個庸人。

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用6年時間讀完了別人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課程,最後終於發現了“J粒子”,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有人問他:“你如此刻苦讀書,不覺得很苦很累嗎?”他回答:“不,不,不,一點兒也不,沒有任何人強迫我這樣做,正相反,我覺得很快活。因為有興趣,我急於要探索物質世界的奧秘,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實驗室裏,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要探索的東西。”

青少年隻有對學習感興趣,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學習的對象上,使注意力集中,觀察細致,記憶持久而準確,思維敏捷而豐富,激發和強化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有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學習

林語堂曾表示“苦學”二字是騙人的。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是荒謬絕倫的。他說:“我把有味或有興趣認為是一切讀書的鑰匙。”他堅持讀書是一種樂趣,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值得尊重和令人妒忌的享受。他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某種義務,而是“意興來時便拿起一本書來讀,要讀得有完全的樂趣”,“讀書必須十分自然”才能做到“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靈”,才能有“讀書人之議論風采”。

有趣的學習等於有效的學習

沒有興趣的學習將會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興趣不僅是成功的基石,更是促使人們不斷前進的動力。學習者失去了興趣,就如同鳥兒失去了翅膀,再也無法體會飛翔的樂趣,而隻能在泥濘中蹣跚前行。

要想提高我們學習的效率,必須培養對學習的興趣,用興趣推動自己有效地學習。

畢業於哈佛的著名漢學家史華茲對有趣地學習做了更廣義的解釋,他認為有趣的學習是一種享受,學到新知識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讀書、上課、完成作業、複習功課、與同學交往、向老師提問題等,也都是很有趣的學習,而且他更提到“有效的學習,才是有趣的學習”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