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很小的時候就飽覽群書,20歲時,便開始遍遊祖國各地,了解了各地曆史和風土人情,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他做太史令後,常跟隨皇帝在全國巡遊,搜集並閱讀了大量的曆史資料。宮廷裏的藏書都被他讀遍,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在“李陵事件”的悲慘遭遇中,他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等先聖先賢的遭遇中獲得了求生的希望,以頑強的毅力,曆時10年編寫了曆史巨著《史記》,流芳千古。試想,司馬遷若是沒有閱讀大量史料,在遭遇大難後,空虛的靈魂沒有史書中那些先聖先賢的激勵,沒有豐富的學識讓他先前的宏願得以實現,可能中國的史書就不會有司馬遷這個名字。
淵博的知識是修養的前提。學識的素養,不是短時期可以裝模作樣的假象,而是貫穿於生活每個細節中的自然流露、自然表現。黃山穀曾說:“三日不讀書,麵目可憎。”可知讀書求知的重要性。這也正是為何有的人麵目平常,但談起話來,使你覺得可愛,如沐春風;有的人為何滿麵脂粉,姿態萬千,但交談卻風韻全無、索然無味的原因。
所以,青少年要多讀書,尤其要多讀經典名著,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戲劇大師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青少年朋友們,由此我們可以想到,讀書對我們是何等的重要。正像俄國作家普希金所說:“書籍是我們的精神食糧。”親愛的青少年朋友們,立即行動起來吧!向知識進軍,用書籍點燃智慧的明燈,這,就是我們的心聲!
對於從什麼時候讀書最好,梁實秋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有人八十歲才開始學畫,也有人五十歲才開始寫小說,都有驚人的成就。“狗永遠不會老得到了不能學新把戲的地步。”何以人而不如狗乎?”
校園,使人生經過的最美的地方
著名的暢銷書《愛的教育》的作者亞米契斯曾說:
學校是母親……永遠不要把她忘記!……即使你成了大人,周遊了全世界,見過了大世麵,她那質樸的白色房屋,關閉的百葉窗,和小小的園子——那時你的知識之花最初萌芽的地方,將永遠保留在你的記憶之中,正如你的母親永遠會記著你呱呱墜地的房屋一樣。
學校是我們離開父母懷抱,走向社會的一條通道。在這條通道上,我們開始遇見一些陌生人,並且絕大部分時間和他們呆在一起。我們一起成長,漸漸熟悉起來,有了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生活的小圈子。我們一起交談,一起歌唱,一起分享學習中的喜憂。老師不僅教我們讀書識字,更重要的是指導我們怎樣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在接觸這個社會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校園是一個讓你放飛思想的地方,它的精彩就在於各種思想因碰撞而迸發出的火花。那裏有那麼多智慧的源泉,有的深沉,有的清澈。每一位老師的諄諄教導,都是指引你飛翔的明燈,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樂園,蘊藏著許許多多前人的寶貴經驗。還有與你同齡的朋友們,你們分享著每天的得與失。書上的知識,是經過時間的洗禮留下來的精華,讓你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去看待社會中的紛紛擾擾。老師的教誨,結合了自己的經驗,有老師做表率,你能更深切地體會到怎樣立身處世,當你的思想出了差錯的時候,老師是最先發覺並督促你改正的。而同學們,和你一起學習,每個人在同一個知識點上又有自己的見解,相互交流,相互補充,才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
在學校,你可以從課本上學習,向老師學習,和同學學習,但是最為關鍵的是要靠自己去學習。你的思想就像那放飛的風箏,隻有你自己牽引著那根細細的線,而依托風箏飛翔的風,也要靠你自己去駕馭。當開始思想的時候,就是一個獨立而自由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