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心智的成熟,自我的成長,是需要學習來實現的。有這樣一則幽默的曆史故事:
愷撒領軍出征,每每獲勝必以酒肉金銀犒賞三軍。隨行的親兵仗著酒膽,問愷撒:“這些年來,我跟著您出生人死,征戰沙場,曆經戰役無數。同期入伍的兄弟,升官的升官,任將的任將,為什麼直到現在我還是小兵一個呢?”
愷撒指著身邊一頭驢,說:“這些年來,這頭驢也跟著我出生入死,征戰沙場,曆經戰役無數。為什麼直到現在它還是一頭驢呢?”
可見,沒有學習的精神,那麼生命會陷入停滯的狀態,生活在青春期的我們,如果體驗不到生命如初生朝陽般冉冉升起,力量逐漸壯大的話,又怎麼才能體驗到內心的喜悅呢?
《禮記·大學》中有段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這些古老的中國經典文化都說明一個道理: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質變。一個人,隻要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終有到達成熟和飛躍的那一天。
所以,不一定要功利主義地為自己設下一個成功的定義,隻要有一種堅持“今天一定比昨天更好”的信念和勇氣,並為之付諸行動,每天進步一點點,它具有無窮的威力。
學習正是進步過程中必須進行的一種活動,如同呼吸一樣,它的真正期限是:終生。呼吸讓身體獲得氧氣和活力,學習則使精神更為充實和健全。
從降塵到歸根,兒童、青少年、中年、老年期的整個生命階段,都蘊藏著不同的學習契機;每個人都擔任著不同的角色,如單身、已婚、為人父母、為人祖父母、為員工、為老板,以及引導工作、參與社會,等等。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都講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成長和愉悅。
學習是一生一世的事情,就像成長永遠沒有止境一樣。早在遠古時代,這一思想就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兩千年前中國的孔子就萌發並實踐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信條。一千五百年前,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也認為“人生應當自搖籃學習到墓穴”。
所以,為了生命的充實和喜悅,要求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讓自己在漫長人生旅途中,今天要比昨天強,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每天都在為成長進步做著永不懈怠的努力!為此,要始終保持一份平靜、從容的心態,步履穩健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用“自勝者強”來勉勵、監督和強迫自己,克服浮躁,戰勝動搖。,不是做給別人看,所以不能懈怠,更不能糊弄自己,而是要用嚴於律己的人生態度和自強不息、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可貴精神,走一條不斷進取的光明大道。
學習力比學習本身更重要
有不少青少年認為,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是十分有限的,所學的知識在工作和生活中根本無從實踐。在有這些想法的青少年的眼中,最有力的論據莫過於不少成功人士也沒有接受過完整的教育,但是這不妨礙他們獲得成功。
的確,有不少成功人士沒有接受完整的教育,李嘉誠就是一個例子,但是少年失學後他並沒有忘記平時的學習,當年在學校裏學會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在他的自學生涯中發揮了莫大的作用,這一點,也正是被許多“學校知識無用論”者所忽視的關鍵。
也許學校裏的學到的知識在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用到的很少,但是在學校裏我們可以學到學習的方法和技巧,這些都可以讓我們終身受用,並且會讓我們能感覺到學習的快樂。
古人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說,學習捕魚的方法比向別人要幾條魚好得多。捕魚如此,學習亦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李嘉誠在告訴青少年朋友們要學會學習時,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一個獵人到森林裏去打獵,要準備獵槍和幹糧。如果一個學生在學校裏隻知道積蓄知識,而不懂得與此同時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技巧,那麼,等他以後走上工作崗位就像獵人打獵時隻帶了幹糧沒帶獵槍一樣。沒有獵槍,幹糧帶得再多,也有吃完的一天。但是如果有一支獵槍,並能運用自如,那麼從此不僅能夠
生存下去,而且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所以學習能力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
學習的內容紛繁複雜,然而最根本最重要的隻有一項——學會學習。學會了學習,一切都會招之而來。毫不誇張地說,學習能力是“元能力”,是一切能力之母;學習成功是“元成功”,是一切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