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要求你的是父母師長,受益的是你自己
父母老師經常會對我們說:讀書是為了自己。但是有時,我們覺得事實不是這樣,成績並不完全和自己的感受掛鉤,成績好的同學可能並不快樂,成績不好的同學有時卻能開心生活,放鬆交友,在同學之間很受歡迎。
從目前來講,我們學習的短期目的似乎隻是讓大考小考順利拿高分,滿足父母和老師的期待,讓他們展露歡顏,當我們的成績下滑時,最擔心的也莫過於無法向他們交待。這讓我們的心裏產生了一種錯覺:好像學習並沒有為我們自己帶來真正的好處,隻是為了父母師長的要求才不得已而學的。畢竟三角函數和細胞結構圖對於我們目前的生活和幸福指數之間,找不到任何關聯。
但是靜下心來想一想,父母師長無疑是非常愛我們的,難道他們會任由我們為了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浪費生命嗎?絕對不會,他們已經走過了幾十年的人生,他們經曆過於我們一樣迷茫懵懂厭惡學習的時期,也體會過知識儲備的不足所導致的慘痛代價,體驗過知識為自己帶來的喜悅、光榮和成功,走過這段蹣跚的道路,他們經過分析和總結,發現了一個道理:雖然學習知識的過程也許有些累和枯燥,但是它的結果絕對是甜蜜的。他們愛自己的孩子和學生,所以,當他們想把他們的人生經驗向世人傳播的時候,首先想到了你們,他們最親近的人。
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懷著痛苦的心情坐枯燥的數學題和物理知識,也不舍得讓自己的孩子舍棄一部分休息的時間背誦佶屈聱牙的古文,但是他們更深深地知道,沒有苦痛和艱難的努力就沒有成長,沒有日後的成功,如果與讓孩子一生目不識丁,在社會上步履維艱來比較,他們寧願選擇讓他們選擇現在的痛苦,而且,事實上,努力之中也自有快樂,當你們經曆了入門期的枯燥體驗,你們也會發現學習的天地裏別有洞天,那裏的神奇和奧妙是你原來難以想象的。
所以,我們必須明白,無論一個人是為了祖國而學習,還是為了父母而學習,學習的直接受益者都是自己。
隻有學習,我們才能體會到遨遊於知識世界的快樂,隻有學習,才能體驗目標實現的成就感,隻有學習,才能在未來社會中立好身,找到自己認為最理想的工作和職業;隻有學習,才能實現讓媽媽住進大房子、帶奶奶環遊世界地夢想;隻有學習,才能讓我們成為一個高素質的、有內涵有魅力的人、隻有學習,才能讓我們有更敏銳的觸角去體驗生命的喜悅與快樂。
知識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對於個人而言,知識就是力量在於知識可以決定命運,這句話有兩方麵的含義:一方麵,是指知識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麵,知識能夠重塑人的性格,改善人的心態,從而通過學習鑄就成功的人生。
《論讀書》一書的作者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相反,一個不讀書、不求知的人,他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呢?
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這樣說:“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隻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隻看見他周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他在這個監獄裏是逃不出去的。”
但是,如果他走上讀書、求知道路的話,那麼一切都將改變。即使他隻是開始讀一本書。“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一個世界上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這是歌德讀書的經驗。
求知、學習就是置身於一個成功的環境,就是聆聽賢達的教誨,就是與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學習成功的方法。
知識是創新的準備,是競爭力的“內功”,是成功的積累。
《遼寧青年》雜誌登載過一篇文章《你錯過了什麼》(作者孫盛起)——
你年輕聰明,壯誌淩雲。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為國為民做出貢獻。因此你常常在我耳邊抱怨:
那個著名的蘋果為什麼不是掉在你的頭上?那隻藏著‘老子珠’的巨貝怎麼就產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遊泳的海灣?拿破侖偏能碰上約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總沒有人垂青?
於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樣給你掉下一個蘋果,結果你把它吃了。我決定換一個方法,在你閑逛時將碩大的卡裏南鑽石偷偷放在你的腳邊,將你絆倒。可你爬起後,怒氣衝天地將它一腳踢下陰溝。最後我幹脆就讓你做拿破侖,不過像對待他一樣,先將你抓進監獄,撤掉將軍官職,趕出軍隊,然後將你身無分文地拋到塞納河邊。就在我催促約瑟芬駕著馬車匆匆趕到河邊時,遠遠地聽到‘撲通’一聲,你投河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