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甚至還可以使人們保持青春和幸福。美國一項統計數字表明,男人平均死亡的年齡是退休後兩年。這表明如果我們在某一工作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它就會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如果我們突然間將其從我們的生活裏拿走,我們就會覺得自己似乎失去了活著的意義。結果,我們對疾病的抵抗力降低了,身體變弱了。這也許就是對許多有目標追求的人之所以能夠長壽的一種解釋。
王陽元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微電子學家,早在上中學的時候,他就給自己確定了一個遠大的目標,要做未來的科學家。
一次上語文課,老師在班上朗讀了王陽元交上的一篇作文,題目是《未來的科學家——宇耕在成長》,內容是宇耕立誌要成為一位原子物理學家,一定會為此而努力學習,而“宇耕”正是王陽元當時給自己起的筆名,意思是一名宇宙的耕耘者。
老師在講台上念,同學們就在台下“嘿嘿”地笑。有人說他“狂”,也有人說他“傻”。一個不起眼的中學生,居然要做大科學家,簡直就是信口開河。
而這就是王陽元給自己確立的目標,靠著這個目標的激勵,他考上了北京大學物理係,勤奮鑽研,最終成了一個碩果累累的科學家。
汶川地震之後,一個隻有四歲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對媽媽說,”媽媽,我要琢磨琢磨用什麼材料建房子最堅固。要是地震時在飛機上就好了。要是房板和家具不會砸傷人就好了。”
一個即將參加高考的災區孩子麵對記者的鏡頭說,“今天的高考,我要報建築材料專業,研究一種新型材料蓋房子。”
還有一個中學生,學校複課以後,課間休息別的同學都在操場上做遊戲,他卻還是一個人悶在教室裏看書。連老師都很驚奇,平常班上最調皮搗蛋的孩子為什麼就突然安靜了下來。問他怎麼了,他認真地說,“我現在覺得,無聊的遊戲都是在浪費時間。我要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無論是科學家還是災區的孩子,都告訴了我們一條常讀常新的真理,那就是:隻有目標能夠給行為以巨大的動力。所以,如果我們常常感到自己不願學習,為其所苦時,不妨深入想一想,我們學習的目標是什麼?
長大了,你要做些什麼。
有人說,生命就是負重前行,如此才能走得踏實、久遠。立下一個宏大的目標吧,現在就開始努力,你能飛多高,答案就在自己身上。
珍惜讀書的機會,未來的社會才會尊重你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化社會,一個人如果沒有知識和技能,就會寸步難行。
達·芬奇曾經善意地提醒年輕人:“趁年輕力壯去探求知識吧,你將彌補由於年老而帶來的虧損。讀書帶來的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養料。年輕時應該努力,這樣老時才不至於空虛。”
我們不能做現代文盲,否則不可能有幸福的未來。讀書是為了獲得科學知識,而科學知識是將來的謀生之本。沒有少年時代的刻苦讀書,就沒有美好、幸福的明天。一個人不管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開公司、當公務員、參軍等,都必須從小努力讀書,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沒有知識的人將會生存困難,因為他們連改變命運的資本都沒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提出:“誰掌握了知識和技能,誰就擁有了走向人生的通行證。”人們通過教育得到一定的知識,從而改變其認知、做事、生活以及生存和處世的能力。
在古人看來,讀書可以安身立命,可以修身養性,使人成為高尚的人,所以有哲人說:“一日不讀書便覺滿身汙垢。”讀書可以治國平天下,讀書可以足不出戶就知道天下事。讀書是你走向未來社會的通行證。曆史上很多人物都是由於知識的武裝成就了事業。
《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載:蘇秦曾求學於鬼穀子先生,但是開始時他驕傲自大,學到一點知識,就到外去遊說,時間長達數年。因為沒有真本領,沒能混到一官半職,後來他的錢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隻好回家。家裏人看到他趿拉著草鞋,挑副破擔子,一副狼狽樣,都懶得理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蘇秦很受刺激。這時,蘇秦明白一定要有真才實學。他沒有消極墮落,而是振作起來刻苦讀書,每當讀書困倦想睡時,他就用鐵錐狠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後來蘇秦掛了六國的相印,成為顯赫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