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投資理論:黃金與石頭(1)(1 / 3)

股份製的誕生

這是一個“很傻”的想法——能不能“拿”了別人的錢不還呢?股份製告訴你,是可以的。

股份製是現代市場經濟最精妙的組織形式,但是它的誕生卻源於一個聽起來“很傻”的想法。按照曆史發展順序來說,人們積累財富的方法最先想到的是依靠自有資本滾雪球發展,肥水不流外人田,什麼都想抓在自己家族手裏,這好像是很聰明的想法和做法,是最先被想到的。但慢慢地人們就發現這種做法具有太多的局限性,因為人生短暫,機會轉瞬即逝,等到自有資本的積累達到機遇所需要的條件,機會早已不再,經常這樣白白錯失良機,令人痛心疾首。於是,有更聰明的人就想到了借雞生蛋,因為他發現機會並不是同時降臨每個人的,當自己有了大規模生產經營機會的時候,很多人卻連小規模經營的機會都沒有,而且有些人壓根兒不願意也不善於投資,把他們的錢借過來用,然後加上一定的利息還給他,互惠互利,雙方都有好處,對社會來講也有利於充分利用資源。這種做法的規範化操作便是現代銀行製度的誕生。至此,曆史向前邁進了一步。這一步的曆史前進源於更深入地替別人著想,從而發現了市場的空白點,結果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自己,與當初那種一切都靠自己,都抓在自己手裏的想法相比,已經多了一些辯證的思維在裏頭了。

但是,借來的錢總是要還的,到期還本付息的壓力使得企業無法從容安排長期生產經營任務,痛快一陣子,辛苦一輩子,到頭來發現自己竟是在為銀行、為債權人打工。這時他又不滿足了,而倒退回去,自己慢慢滾,那是不可能的,那種日子的苦頭更難過。於是,這個人又發奇思妙想,“傻想”開了:拿別人的錢來幹自己的事是好,但到期要還本付息卻不那麼美妙,能不能“拿”了別人的錢不還呢?這是一個十足的“傻想”。

人是越來越聰明,難道想法卻越來越傻了?非也。這個人的聰明過人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因為周圍人們的譏諷而放棄這一“傻想”,他不認為這是“傻想”,他沒有到此止步,而是認真地對待了這一“傻想”,作了深入的分析思考,而這一分析思考的方法則是更進一步的辯證法。他不是想著怎樣去偷去盜,如何掩耳盜鈴不被人發覺,不是的。他去分析別人的需求、人們的心理,先為他人著想。他想,人們的心理是複雜的,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有人滿足於銀行利息,有人卻不滿足於那種固定的回報,嫌銀行利息太少了,有當老板的願望,想賺更多的錢,也願意冒更大的風險。“讓他們當老板”,這個“傻想”的人忽然茅塞頓開,想出了錦囊妙計。把他們的錢都拿過來,大家一起來幹,賺了錢大家分,當然,萬一賠了,也就大家分擔,公平合理,卻不用給他們保證利息,又不用還,而我的錢最多,自然由我說了算,這也是合理的。這樣一來不就“拿”了別人的錢幹自己的事,可以不用還了?妙,妙,實在是妙!

股份製就這樣誕生了。它是乍聽起來“很傻”的想法,卻運用了更大的智慧,是更大的辯證。

你我他大家都有份,根據出錢的多少決定份額的大小,把總資本分成等額的基本單位,這個單位就被稱作“股”,就像貨幣中的元一樣,1000元就是1000個以元為單位的基本單位,同樣,1000股就是1000個以股為單位的基本單位,通常以1元為1股的麵值,投錢叫入股,入股的憑證叫股票。除非股份製企業破產倒閉清算,大家可以從破產企業剩餘資產中收回部分投資,否則,投在股份製企業裏的錢永遠不可撤回。這便是股份製最基本的含義和名稱的來曆。

人的欲望真是無止境的,這個愛好“傻想”的人又不滿足了:他嫌白“拿”不還的錢不夠多,想開辟更大的“拿”錢市場。他認為,這種最基本意義上的股份製雖然克服了銀行製度和依靠自有資本滾雪球發展的弊端和局限性,可以“拿”了別人的錢不還,從容安排長期生產經營任務;但是他認為,人心是很難一致的,不想當老板、不願意長線投資的大有人在,而且人活著總得提防個三長兩短什麼的,所以必須還要想出一種辦法把這些人的錢也能“拿”來不還,而讓他們則又能隨時拿回去,這好像是一對矛盾來著,這就是一對矛盾!但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是沒有的,什麼矛盾都是可以被解決的。他進一步分析開了:上麵講到的那些人是想隨時抽回投資的,但是,你們發現沒有?還有另一些人同時又想隨時投資入股的,因為企業在發展變化之中,人們對企業前景的看法因人而異,不看好的想打退堂鼓,看好的則想中途入股;另一方麵,有些人這時急用錢,故想抽回投資,而另一些人卻正好這時有閑錢,又想投資。而我的企業又不能一天到晚發股票,那樣會打亂我的資本運營計劃,如果我的企業可以這樣隨時讓投資者進進出出,豈不成銀行了?也有違我隻想“拿”人家錢不還,安安心心地從容安排長期生產經營任務的初衷,這肯定是不能改變的。於是,辦法有了:就讓他們自己調劑餘缺去!沒準還能從中賺個差價,小發一筆呢!證券市場就這樣誕生了:讓投資者憑股票在那裏互相交易買賣,調劑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