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Q聽了這一番分析後,胸有成竹地跟房東交涉,果然順利地以280元的價錢將這台電視賣給了房東。女朋友聽說後,也不得不舉手佩服。
從這件事中我們自然可以看到:第一,整體的效益要大於個體效益的簡單相加;第二,無論買東西還是賣東西,應該加強量化的意識,我們往往習慣憑感覺判斷,缺乏具體分析和精確計算。其實很多看似簡單的東西是有章可循的,如果在日常消費中有意識的多量化,那會使我們的消費行為變得更科學、更理性。
其實賣電視這件事還有另一種計算思路:假設開價A元,已使用五個月,那這五個月的使用成本為470-A,月成本(470-A)/5,這可以看作是我以月租金(470-A)/5租用電視五個月,如果租金是合理的,那開價A也就是可以接受的。以價值2000元的電腦月租金200元為參考,得A為220,即小B以220元員的價格賣給房東也是可以接受的。
經濟學家筆記
從多個角度對產品進行分析,有利於對商品更深入的了解。這樣,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就不會光憑自己的感覺,而會從總體的利益來進行冷靜的思考,就會更得心應手。
眼見不為實
如果有兩個匹薩,他們的配料和口味等其他方麵完全相同,隻不過一個比另外一個更大一點,你是不是願意為大的匹薩支付更多的錢?
答案似乎毫無疑問是肯定的。人應該都是理性的,對於好的東西和壞的東西,人們總是願意為好的東西支付更多的錢。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決策卻並不總是如此英明。
來看一個著名的冰淇淋實驗。現在有兩杯哈根達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裝在5盎司的杯子裏麵,看上去快要溢出來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裝在了10盎司的杯子裏,所以看上去還沒裝滿。你願意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呢?如果人們喜歡冰淇淋,那麼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們喜歡杯子,那麼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實驗結果表明,在分別判斷的情況下,人們反而願意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錢。平均來講,人們願意花2.26美元買7盎司的冰淇淋,卻不願意用1.66美元買8盎司的冰淇淋。
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學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做決策時,並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比如在冰淇淋實驗中,人們其實是根據冰淇淋到底滿不滿來決定給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錢的。實際上豈止哈根達斯。這類現象比比皆是。就拿麥當勞的冰淇淋來說,整個螺旋形的冰淇淋高高地堆在蛋筒之外,雖然三口兩口就吃完了,但看起來就是感覺很多、很超值。還有肯德基的薯條,都說買小包的最劃算,其實又沒誰一根根數過,不過是小包的包小,看上去裝得滿滿的罷了。人們總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實際上目測最靠不住了,聰明的商家就善於利用人們的這種心理,製造“看上去很美”的效果。
再來看一個餐具實驗。現在有一家家具店正在清倉大甩賣,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個菜碟、8個湯碗和8個點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無損的,那麼你願意支付多少錢買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剛剛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無損,另外這套餐具中還有8個杯子和8個茶托,其中2個杯子和7個茶托都已經破損了。你又願意為這套餐具付多少錢呢?結果表明,在隻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況下,人們願意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卻隻願意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
雖然第二套餐具比第一套多出了6個好的杯子和1個好的茶托,人們願意支付的錢反而少了。因為到底24件和31件算是多,還是少,如果不互相比較是很難引起注意的,但是整套餐具到底完好無缺還是已經破損,卻是很容易判斷的。瞧,人們還是依據比較容易判斷的線索做出判斷的,盡管這並不劃算。
這是“完整性”概念,一套餐具件數再多,破了幾個也得歸入次品,人們要求它廉價是理所當然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嘛。不過,商家也可以善加利用人們認為次品必廉價的心理,比如一套好好的家具,五鬥櫥上蹭破塊漆、掉了個原裝把手,隻能作為處理品賣了,有的商家腦筋急轉彎,把價格抬高一倍,再打個大大的叉,下麵寫上對折處理,實際上還是原來的價,結果反而一下子賣出去了。且不論是否有欺詐的嫌疑,但完整性概念還是有好的應用。在為人處世上也用得到,常言道“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就是說一個人做好了20件事,隻要有兩三件做錯了,沒做好,另外一個人隻做了10件事,但都做好了,別人對第二個人的評價往往比對第一個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