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十八、為一群“有理想的人”塑像(1)(2 / 2)

顯然,巴金的創作並不單是要“給朋友們寫照”或要為自己“留下一些朋友的紀念”,他的目標在於創造典型,從而使之具有更廣泛、更深刻的意義。事實上,在《霧》中,自從拋開那位朋友的具體故事而著重於性格的刻畫,便已經進入典型的創造,如巴金所說他已經“是在創造一種典型,而不是在描寫我的朋友”了。顯然,這樣的“典型”,較之巴金的一個個朋友的故事,更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他們的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更具有時代的標誌性和警示性。所以,從《霧》開始,巴金便計劃寫《霧》、《雨》、《電》三本小說,分別創造三種典型或者說三種性格,為一代青年寫照。具體說就是:“在《霧》裏寫一個模糊的、優柔寡斷的性格;在《雨》裏寫一種粗暴的、浮躁的性格,這性格恰恰是前一種的反麵,但比前一種已經有了進步”;而在最後的一部《電》裏,則描寫一種近乎健全的性格,寫人物的歸宿或結果,所謂“電光一閃,‘信仰’就開花了”。這也就是《愛情的三部曲》的基本輪廓。

按照巴金“預定的計劃”,《霧》中的周如水正是“一種模糊的、優柔寡斷的性格”。從藝術上說,他是《愛情的三部曲》裏寫得最好的一個人物、一個真正的典型。他性格軟弱,猶豫不定,整日在新與舊的矛盾中苦苦掙紮。他上過大學,又留學日本,舉止文雅,見多識廣,嘴上不停地鼓吹所謂“土還主義”,說建設農村比城市更重要,但卻根本不準備去實行,也從未離開過城市。他狂熱地愛上張若蘭,迷戀她的溫柔美麗,把她視為自己的生命,說沒有她就活不下去,但卻不敢向她作任何表白,甚至當對方撲到他懷裏時,他倒害怕了,流著眼淚狼狽逃竄!他總是猶豫不決,一生也做不出一兩次決定。明知是條光明的路,他不走,因為沒有勇氣(有意思的是他又自認為是個勇敢的人,隻是想考慮得更周到一些);明知前麵是火坑,他又不能不去跳,因為他說他不能沒“良心”。但他所謂的“良心”是什麼呢?就是對曾斷送他的幸福的封建家長的孝道,是對父母強加於他、而他根本不愛的妻子的義務。總之是一切按封建道德規範辦事,不能越雷池一步。這是地地道道的舊思想,舊觀念。所以,周如水這種人貌似很新,實際上卻很舊,靈魂深處積滿了封建汙垢,並由這種東西主宰著他的行動,窒息著他的生命。在當時,在激烈鬥爭的社會風浪中,這種人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需要緊急決策的時候,他們總是誤事,甚至壞事。巴金成功地塑造了這種性格,挖出了他心靈中的這塊膿瘡,憎恨它,鞭撻它,目的就是要讓人們警醒,讓人們反思,由此開出自新之路。周如水這個形象的不平常的典型意義也就在這裏。

在《霧》裏,另一個重要人物是陳真,巴金說這是他創造的又一個典型。這是一個可愛的青年,他是那麼熱情,對事業那麼執著,有極其強烈而單純的獻身欲望。他似乎生來就是為了工作,為了事業,完全不去想個人的幸福,也不顧惜自己的身體。相反的,他因為知道自己活不長久而更加拚命地工作,想為未來人類的繁榮播下更多的種子,留下更多的紀念。他對周如水那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看得最清,批評最尖銳;但他的心卻是熱的,真心希望周如水好,希望他能擺脫困境,獲得幸福;他找張若蘭,讓她主動向周表白愛情,雖然顯得唐突,卻是那麼單純,對朋友一片真誠。這個人物顯然有理想化的色彩,但在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環境中,他的存在也有其合理性和可信性,因而使讀者不能不和作者一樣喜歡他。在《霧》裏,他同周如水形成對照,讓讀者看到了這群青年的活力。稍後,在《雨》的開頭,作者便讓他被汽車軋死,死得毫無意義,這樣處理似乎太草率了。但也有一個好處,就是無意間成全了這個人物,使他同後來的那些一味憑狂熱行動的人物之間有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