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我的敵人隻是自己而已(3)(1 / 3)

挫折/Frustration失敗不是問題,還好你有應激能力

人生的道路很漫長,不如意的事情也時常伴隨我們左右。很多在社會上打拚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體會:在薪資增減、職位升降、人事變動的一段時間內,情緒會出現較大的反差。尤其是如果原本滿懷希望,卻是以失望落空的人,就會出現焦慮和失落的情緒,嚴重的甚至會由心理上的鬱積導致身體上的疾病,從而直接影響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一個人長期在社會上打滾,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心理上的問題,還是由此引發的身體疾病,都應該去正麵應對,積極主動地處理問題。在情緒失落的時候,要好好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因為一些挫折而影響到以後的發展。

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嚴格來說應該稱之為“應激能力”。“激”即刺激。這種造成“激”的變遷被稱為“應激事件”。人在生活中受到提升或者遇到挫折,在情緒上都會反映出來,而這種反映就會通過眼鼻口耳傳達到人體內,大腦再將這種“刺激”根據自己的已經形成的價值觀進行分析,判斷出來這種“刺激”是好是壞。如果結果是好的,那當然皆大歡喜,如果結果是“壞”的,那麼體內自然就會升起一種抗拒。當“失敗”的結果確定之後,又會轉為失落。懷抱的希望越大,那麼跟事實之間的差距也就越大,失落感就更強。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在生活中受到刺激,經過自己的大腦判斷,身體內就會直接做出反應,比如腎上腺素激增,導致血壓上升、不安煩躁、心跳加速和失望焦慮等等。此外,身體的免疫係統也會出現偏差,導致免疫力下降,有些人受不了打擊,就會生病。

當然,這種“刺激”也分成慢性的刺激和急性的刺激。慢性的刺激是指在一段時間內,已經作好接受某種結果的準備,等到結果真的出來之後,會覺得受到打擊,但這種打擊對心理的傷害不是那麼大。而急性的刺激指的是突然知道了某件事情,心理沒有準備,就會出現上述的種種症狀。如果這種感覺長期伴隨,很容易對人產生不好的影響,讓人變得鬱鬱寡歡,覺得自己“什麼都完了”“還有什麼希望”,不僅對自己失去了客觀的判斷,還會轉而埋怨他人,變得憤世嫉俗,什麼都不想做。

此外,現實的刺激也分為正麵的刺激和負麵的刺激。正麵的刺激當然是指突來的好事,比如突然得到了加薪和晉升的機會,這些好事同樣會給人造成心理上的刺激,也會出現情緒的波動,但是大多數人在短時間內可以平複下來。但是負麵的刺激就沒那麼好緩和了,因為負麵刺激給人的心理震撼更大,出現身心問題的幾率也就更大。比如自己突然被降職,薪水突然減少或者被裁員,人際關係出現問題等等,這些事情都會影響到人的工作情緒,而工作不如意又會影響到生活,進而導致工作和生活一團糟。

那麼,如果出現這一係列的負麵刺激,要怎麼順利渡過呢?答案是隻能靠自己。

在生活中受到挫折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安撫自己。首先要讓自己了解到的,沒有誰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風順的,出現問題也是很正常的。在平常就要主動鍛煉自己的“應激能力”,主動去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並且要學會放寬眼界,不要執著於眼前的得失。此外,對自己的標準不要定得太高,任何事情都要一步一個腳印地來,而不能一步登天。通常很多人在生活中受到挫折之後,會通過身體的幾個係統來進行自我調節。一個就是自身的外在調節,比如找家人或者朋友將自己的失落說出來,這樣能夠舒緩身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化解的功效。另外一個就是由失落轉化為防備,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更加用心地投入某項事務。但是有些人的壓力已經到了難以負荷的程度,轉化成動力也很困難,在這種狀態下最好遠離事務一段時間,好好地調整心態之後再投入。還有人會通過尋求幫助的方式來度過這種挫折期,比如找上司或同事來一起解決。但是這些都是外在的,想要調適好自己,最終還是得依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