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進可攻退可守,善回旋好去留(3)(1 / 2)

將心比心,換一個立場去考慮,既然別人有求於你時,你要有這麼多的顧慮,那麼自己有求於人時,就不能不替別人考慮了。你說是這個道理不?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小王得知老同學小張的親戚在政府部門掌權,他便找小張,希望能通過小張的親戚把他從鄉下調到城裏。小張見老同學相求,雖然有些猶豫,但最終還是答應了。當小張問過他的親戚後,人家說無法辦,小張便向小王說明情況。但小王卻認為小張不給他辦事,立即拉下了臉說:“你還能幹什麼?這麼一件小事你都不幫忙。”說罷便轉身走人,弄得小張心裏很不是滋味。本來他準備說完這件事後,還想說有另一個和他關係不錯的人,說不定能辦成這件事;但看小王是那樣的態度,他也不敢再說這層關係了,他怕如果再辦不成,不知小王會怎樣對待他呢。

小王的這種意氣用事的做法,就是不講究分寸的做法,是托人辦事時最為忌諱的。即使是關係再好的朋友也不能這樣做,因為畢竟是你在有求於別人,隻有心平氣和、用商量的口氣,才有望取得成功;強人所難、意氣用事,吃虧的隻能是自己。

三、不要使他人難堪

辦事不使他人難堪,既是一種分寸技巧,也是為自己、為他人留有餘地。把握了這種辦事尺度的人,常常能結下好人緣。

不揭別人的傷疤

沒有人喜歡被別人當眾揭開自己的傷疤,畢竟人都是有理智、顧顏麵的。人這一生都會有一些觸及心扉的“傷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意回避別人傷疤,是種不小的美德。但是,有的人在情緒不佳、生氣發怒的時候可就很難說了。尤其是作為領導者,因為有人事材料握在手中,對下屬們的“曆史問題”知根知底。怒在心頭時,難免出口不遜,說些諸如“不要以為你過去的那些好事沒人知道”之類傷人自尊的話。同樣,對於一些他人不願讓別人知道的事情,不要刨根問底,即使你已經知道了,也要裝作不知。千萬不能當著眾人的麵,講關於他人的一些缺點或毛病之類的話。

《圍城》中的方鴻漸就是這方麵的高手。他經蘇小姐介紹,認識了蘇的表妹唐曉芙。唐曉芙是學政治的,在當時,一般來說女孩子學政治被認為是比較有野心而缺乏靈氣的,也是沒有前途的。唐曉芙也不願向人們提及此事。

但方鴻漸卻不談唐小姐學政治這件事,大談女人在政治上的一些先天優勢。他說女人有社會活動能力,而男人則有思想創造力。所以,男人在社會上做的事應該讓給女人去做,男人好躲在家裏創造新文化,發明新科學,產生新藝術。為了討好這位小姐,他甚至說女人不用學政治,因為她們原是天生的政治動物,而政治家要想成功,都得學女人。

一席話,說得唐曉芙笑逐顏開。

相反,如果一個人愛揭別人傷疤,可以說這個人是可悲的,更是可恨的。悲的是,他也許這一生不會有幾個真正的朋友;恨的是,揭人傷疤讓人勾起一段不愉快的回憶,也會讓人產生這樣一種感覺:都已經過去的事了,現在還抓住不放,真是太過分了。在這種人手下工作,隻怕是一輩子也難有出頭之日了。

一位領導揭下屬的傷疤,除了使被揭傷疤的人寒心之外,旁人也一定不大舒服。畢竟,傷疤人人都有,隻是大小不同而已。見到同事鮮血淋漓的傷疤,隻要不是幸災樂禍的人,都會有一種“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感覺。

“並不是我存心要揭他傷疤,而是他的態度實在太惡劣,一點悔過的意思都沒有,我是忍無可忍才跟他翻起舊賬。”也許有些領導會這樣辯解。

但這種解釋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即便是他態度惡劣,你隻能針對他的態度來加以警告,你有什麼權利將他人視為隱私的東西加以傳播呢?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個人總認為自己的“傷疤”已經得到人們的寬恕,相信人們已經把它忘記了。當你作為領導又舊事重提時,他內心自然憤怒至極,認為你隻是假裝忘記,原來一直記掛在心上。如此一來,你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便會完全改變。也許,以後他會對你心懷憤恨,使你今後的工作可能會遇上大麻煩。

領導者要想杜絕揭人傷疤的行為,除了要知曉利害,學會自我控製外,還必須養成及時處理問題的習慣。不要把事情擱置起來,每個問題都要適時解決,已經有了結論後,就不要再舊事重提,再翻老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