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進可攻退可守,善回旋好去留(2)(1 / 2)

(3)有時辦事要因勢利導

孫子雲:“兵形像水。”孫子認為,最理想的作戰方式應該像水一樣,水中隱藏著巨大的力量,卻沒有固定的形狀,視容器的不同而改變形狀。所以孫子以水喻兵,主張作戰時要學習水的精神,因勢利導。他說:“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打仗也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態勢。”

須視敵人的態勢自在地變幻戰略,方能掌握勝利之機。

將孫子兵法中的這一理論引入辦事之中,就是啟發我們要把握大的原理、原則,不可僵硬死板、墨守成規。

二、要學會模糊表態

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不會喜歡跟一些說話總是模棱兩可的人打交道吧?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一個人如果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不明確、非常含糊,就會令對方十分費解。久而久之,人家可能會覺得你這個人不實在,好像總有很多秘密不願拿出來與朋友分享,並因此時時處處提防你、孤立你。所以說,說話、表態模棱兩可,確是一個不怎麼值得提倡的習慣。但是,在某些時候,說些模棱兩可的話、不明確表態,卻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讓人感覺你說話有分寸感、為人有城府。這種模棱兩可的話,就是我們這裏所說的“模糊表態”,即采取巧妙的語言方式對別人的請求作出間接的、含蓄的、靈活的表態。其特點就是不直截了當地表明態度,避免與對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鋒,從而為自己留下日後回旋的餘地。

“模糊表態”的功效有二:

一是給自己留有餘地。

有些問題一時尚不明朗,需進一步了解事實真相,或看看事態的發展及周圍形勢的變化,方可拿主張。“模糊表態”能給自己留下一個仔細考慮、慎重決策的餘地。否則,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不僅影響自己的威信和聲譽,也會對事業和人際關係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二是給對方一點希望之光,有利於穩定對方的情緒。

要求你解決或答複問題的人,內心總是寄予著厚望,希望事情能如願以償,完滿解決。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絕,由於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很可能因過分失望或悲傷,心理上難以平衡,情緒上難以穩定,產生偏激言行,有礙於人際交往。

相反,倘若話尚未完全說死,則使他感到事情並非毫無希望,也許經過更多的努力或者過一段時間會降臨,事情會向好的方向轉化,因而情緒趨於穩定。

然而,我們並不是說凡事都得“模糊表態”。該明確表態的,也含糊其辭,那是十分錯誤的。那麼,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宜用“模糊表態”方式?又如何掌握“模糊”的分寸呢?

當事態不明朗時

任何事情的發展變化都有個過程,有的還是一個相當長的演變過程。當事情處於發展變化初期,實質性的問題尚未表露出來的時候,這就難於斷定其好壞、美醜、利弊、勝負。這時,就需要等待、觀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貿然行事,信口開河。

當受情勢所迫時

有些事情礙於某種情勢或某種關係,不便把話挑明時,你可以說:

“這件事比較棘手,讓我看看再說。”這樣給自己以後的態度留下了回旋的餘地。有些經驗豐富的人遇到這類問題,用幾句幽默話語,如引用一則寓言故事或一則笑話,而不作直接的回答,留給對方去思考、尋味。

這可說是“模糊表態”中的高手了。

當不了解對方時

讓我們拿談戀愛打個比方,有正、反兩例,可資借鑒:

小王和小李平時性格都內向,且接觸異性的機會少,經人介紹,他們倆相識了。初次見麵,雙方都有了點意思。接下來是兩人交談,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試探。幸好他們倆都還聰明,懂得初次交往的表態藝術。

在分別時,小王對小李說:“我對您的印象總的來說不錯,不過還是初步的,有待以後進一步了解。”

小李也微笑著回答:“我和您的感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