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與普通人群都可以食用相同量的糖,而且加適量糖有助於提高食欲和機體健康。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可以隨意食用。因為人們需要控製每日總能量攝入,即使是血糖生成指數低的糖,也是有能量的物質,所以愛吃糖的人千萬不要隨心所欲、不加節製地吃,而應加以控製。
吃什麼糖是可以選擇的,如果希望在甜食和健康之間找到平衡,最好吃以下幾種糖:
紅糖也叫“黑糖”、“褐糖”,含有較多的鐵、鈣、鉀、鎂等礦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而且有利於人體內酸堿平衡。中醫認為,紅糖有活血散淤、溫中散寒等作用。但是紅糖性溫,經常上火、口幹舌燥的人應當少吃。
低聚糖如低聚果糖、低聚乳糖、低聚異麥芽糖等。它們的熱量很低,具有“調整生態平衡”的作用,有的被稱為“雙歧因子”,能促進體內有益菌的生長,抑製腸道致病菌和腐敗菌增殖。
糖醇類甜味劑包括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麥芽糖醇等,甜度略低於白糖。它們能量低,不會引起齲齒,不升高血糖,屬於健康甜味劑。但每天的食用量最好別超過20克,因為它們會促進腸道蠕動,過量食用能引起輕度腹瀉。
健康小檔案
餐前不要吃糖果。
餐後不宜馬上食甜品。
空腹別吃甜品、糖果。
神奇的微量元素
動物實驗及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人體所含微量元素的多少與癌症等疾病有關。例如,土壤或飲水中缺錳,可能是芬蘭和我國某些地區癌症發病率高的原因。土壤內缺銅、多鋅可能與英國威爾士地區胃癌發病率高有關。
人體是由很多元素組成的,地殼表層存在的90多種元素中,幾乎都能在人體內找到。元素依其在人體的含量不同,可分為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兩大類。比如:碳、氫、氧、氮、鈣、磷、鎂、鈉、鉀、氯、硫,共占人體總重量的99.5%,稱為宏量元素;鐵、銅、鋅、鈷、錳、鉻、硒、碘、鎳、氟、鉬、釩、錫、矽等14種,共占人體總量的0.05%左右,稱為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人體中酶、激素、維生素等活性物質的核心成分,人體所含微量元素的多少與癌症、心血管疾病及人類的壽命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越來越多的上班族將目光對準了長期被忽視的領域——微量元素與營養。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用:
運載常量元素。例如,鐵參與組成血紅蛋白、肌紅蛋白,運輸和儲存氧。
充當各種酶的活性中心。人體內發現的近1000種酶中有50%~70%的酶含有微量元素或以微量元素的離子作為激活劑。已知鋅與上百種酶有關,鐵與數十種酶有關,錳和銅亦與數十種酶有關……因此微量元素常作為酶的組成成分或激活劑。
參與激素和維生素的作用。例如,鋅可以促進性激素的功能,鉻可促進胰島的作用等。
每種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一旦缺乏,就會出現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缺鋅,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食欲減退、傷口愈合緩慢、性功能障礙、夜盲症、抑鬱症、脫發等。
食物中鋅的來源較廣,像瘦肉、肝髒、蛋類、魚、豬血粉、大豆、芝麻、花生等都含有大量的鋅。其中,牡蠣肉的含鋅量最高,達到1000毫克/千克以上。
缺鐵,能導致疲乏、麵色蒼白及從事耗氧運動能力減低,記憶力減退等。
一般情況下,梅脯、葡萄幹、紅肉(一般指豬、牛、羊的瘦肉)、動物肝髒和全麥製品等食品的含鐵量較高。
每天,人體內的微量元素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都有一定量隨各種途徑如糞、尿、汗、頭發、皮膚、指甲及黏膜的脫落等排出體外,因此必須及時補充。科學試驗曾經證明:一個正常的健康人完全可以從天然飲食中獲取足夠的微量元素,隻有具有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特殊的生理、病理狀態下的人群才可能導致微量元素缺乏。
另外,微量元素過多,同樣也會導致疾病。
鐵過剩。容易在心、胰腺、睾丸、肝內沉積,導致纖維化,造成心肌損害、糖尿病、性腺功能不全及肝硬化。
銅過剩,容易在腦的基底核和肝中沉積,出現神經症狀及肝硬化。
鋅過剩,可引起發熱。
錳過剩,可導致中樞神經障礙、運動失調等。
健康小檔案
在日常膳食中應該適當補充牛奶及奶製品、大豆與豆製品、瘦肉、蛋、禽、動物肝、腎、魚、蝦、海產品及新鮮蔬菜、芝麻、幹果類等食品,盡量增加食物品種,做到粗糧、細糧、葷素之間的合理搭配。
小兩口的健康方案
男女有別
在古代,男女在膳食方麵是有差別的。可是在現代社會,如果這種主張再被提倡,可能會有人認為這有悖於社會發展。但事實上,男女在膳食方麵確實存在一定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