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第9天,那組滴水未進的白鼠全部死亡,而另一組卻依然活蹦亂跳。生物學家得出結論如下:白鼠的最終死亡並不是源於饑餓,而是由於缺水。由此可見,水才是生命真正的潤滑劑!
水是人體最主要的成分,按重量計算,水約占成年男性體重的60%,成年女性體重的50%~55%。年齡愈小,體內含水比率愈高。
水是人體需要量最大、最重要的營養素。水在人體內的功能包括:溶解食物使其易於消化;輸送營養;排泄廢物;調節體溫;維持體內各種器官的正常運作。
人體在生命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呈微堿性環境。當人體體液處於偏堿性狀態即pH值為7.04時,表明人體是最平衡、最健康的。
但由於現代人對高蛋白、高脂肪的偏酸性食物的過於偏好,導致人體體質逐步酸性化,身體機能日益減弱,新陳代謝逐漸緩慢,各種代謝廢物長期滯留在體內,內髒負擔加重,誘發各種慢性疾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選擇飲用水時,應盡量選擇弱堿性的水。
通常情況下,我們有三種途徑獲得水:
飲水,當氣候和勞動對水的需要量變動時,通過飲水可以調節;
食物水,即各種食物中所含的水;
代謝水是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在體內氧化分解時產生的水,變動範圍較小。
在眾多營養不平衡的類別中,飲水不足是極其普遍的現象。因為人隻有在丟失體重2%的水分的時候,才會感到口渴,而此時已經影響到了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然而當人們滿足口渴後,會停止飲水,其實這時僅得到所需水量的一半。當尿液變得量少、色深時,則標誌身體已經處於脫水狀態。
如果用咖啡、茶、蘇打水、酒精或飲料代替水,則會更加有害於健康,因為咖啡因和酒精會增加排尿,從而損失水分。鮮為人知的是,當機體丟失水分達到20%的時候,生命就會出現危險。
人體每日所需要的水量,隨年齡、氣候和勞動強度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異。對水的需求量與人的體重、熱能消耗成正比,消耗每卡熱能需要1毫升的水分,每公斤體重需要30~40毫升的水分。
正常情況下,人體內水分的出入量是平衡的。為維持體內水的恒定,攝入的水量必須能夠補償經呼吸、皮膚蒸發和尿糞等途徑排出的水量,以保持水平衡。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約需2000~2700毫升水。在炎熱、高溫、發燒和體力勞動量大的情況下,飲水量應相應增加。
健康小檔案
健康飲水須知:
飲水要適量。出汗量多、活動量大和體重較重的人,可以適當加大飲水量。
少量多次。每次喝水隻喝100~150毫升,因為一旦超過240毫升,身體就不能有效吸收,會很快從腎髒排出,根本達不到健康的效果。
控製水的溫度。喝水不能貪涼,10度以上的溫水對身體最有好處。
清晨一杯白開水。清晨喝白開水,可以衝洗腸胃、促進血液循環、清除體內蓄積的“垃圾”,對於那些早上不喜歡吃早餐的人而言,還可以達到衝淡胃液保護胃黏膜的效果。
餐前喝水:有關研究表明,一麵吃飯一麵喝水會影響消化。如果你需要減肥,那麼不妨在吃飯前20~30分鍾喝100~150毫升的水,這樣既不會太傷胃,又達到了讓胃部有一定飽脹感、減少進食的目的。
生命的構成物質——脂肪
厲娜是一位出色的會計師,為了追趕減肥時尚,她對脂肪深惡痛絕,拒絕進食一切含有脂肪的食物。
半年時間很快過去了,厲娜變成了真正的“白骨精”,可是原來健康的皮膚變得幹枯瘦黃,生理周期也越來越不正常,大腦反應遲鈍、免疫功能低下,甚至連做母親的美好願望也一次次落空。無奈之時,她隻得向醫生求救,原來她本身的身體並沒有任何疾病,罪魁禍首隻是對脂肪的盲目拒絕。
盡管現代人對脂肪並不陌生,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脂肪真正被人類發現、自覺利用的曆史其實非常短暫。早在原始社會,人類的謀生手段僅僅局限於狩獵和采集野果,因此脂肪的攝入量是非常有限的;大約在一千年以前,人類才開始自覺種植油料作物,幾百年以前人們才學會用油料作物榨油,並且大規模牧場的出現距今隻有150年。
脂肪是動物生長與修補體組織的原料,是脂溶性維生素的溶劑,是含熱量最高的營養物質。脂肪是由碳、氫、氧元素所組成,脂肪是人體必要的構成物質,包括每個細胞的膜,都基本上是由脂類作為主要結構的。
脂肪不溶於水,食用的脂肪由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類脂組成。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1.提供必需脂肪酸。幫助人體生長發育、維持皮膚和毛細血管的健康,促進精子的形成、前列腺的合成及膽固醇的代謝等。
2.供給熱量。作為膳食中濃縮的能源,脂肪釋放的熱能是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的2.25倍,達9千卡/每克。
3.儲存能量。人體的脂肪細胞可以儲存大量脂肪。當攝入的能量超過消耗的能量時,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在體內儲存,當能量攝入不足時,脂肪可以釋放出來供機體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