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小兩口健康計劃(2)(3 / 3)

人體消化係統的工作是有規律的,當進食食物達到一定數量之後,胃被填滿,就會出現飽足感,如果總不能被排空,進食正餐時就會缺乏食欲,甚至停止進食。如果正餐進食量太少,很快又會出現饑餓感,人們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體消化係統正常的工作節律被破壞,消化功能紊亂,必然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

第二,不在臨睡覺前吃零食。

睡覺之前吃零食,留在牙齒間的食物殘渣不利於牙齒健康,容易引起齲齒。同時還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也不利於睡眠。

第三,看電視時尤其注意控製吃零食的量。

據調查,90%以上膽結石患者有吃甜食的嗜好,80%有看電視時吃各類零食的習慣。邊看電視邊吃零食,人呈蜷曲體位時,胃腸道蠕動受限,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膽汁排泄,加上坐在沙發上吃甜食或瓜子點心之類,過多的糖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了肝內膽固醇的合成與膽汁中膽固醇含量,使膽汁變得更黏稠,易於形成膽結石。長時間看電視不僅缺乏運動,如果再吃零食,很容易引發肥胖。

健康小檔案

不應該總是吃營養價值低的、僅提供熱能的加工食物,如餅幹等。

要變換花樣,吃煮雞蛋、牛肉幹等營養豐富的食物。

吃零食不能隻圖解饞,一定要適量。

不能影響下一次正餐,打亂正常進餐習慣,以免影響消化吸收的正常規律。

調味品中學問大

調味品是人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之物,人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有人為了增加口味、刺激食欲,濫加調味品,豈知調味品“超標”會有損健康。一項調查報告表明:胡椒、桂皮、茴香、丁香等調味品中,均含有一定的誘變和有毒成分,當人體免疫機能低下時,有可能改變人體正常組織細胞中的基因密碼,使遺傳功能發生突變,從而誘發細胞畸變並形成腫瘤或癌症。在食品中濫用調味品,還可誘發人體高血壓、痔瘡和胃腸病等疾患,同時對口腔、咽喉和食道等組織也有灼傷作用。如胡椒熱,能動火傷氣;桂皮辛甘熱,能助陽動血;茴香辛溫,能助火傷陰;丁香溫而燥,能燥烈傷陰。因此,這類調味品對身體火旺者或天氣炎熱時應少用,陰虛發熱及失血、津傷、液脫者皆應禁用。毫無顧忌地大量食用調味品,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做菜什麼時候放調料好,該放什麼調料,既要保持烹調後菜的色香味,又要保持菜中營養素最大限度地不被破壞,對人體健康有益。這的確是一大學問!

油——炒菜時當油溫高達200℃以上,會產生一種叫做“丙烯醛”的有害氣體。它是油煙的主要成分,還會使油產生大量極易致癌的過氧化物。因此,炒菜還是用八成熱的油較好。

醬油——醬油在鍋裏高溫久煮會破壞其營養成分並失去鮮味。因此燒菜應在即將出鍋之前放醬油。

鹽——用豆油、菜籽油做菜,為減少蔬菜中維生素的損失,一般應炒過菜後再放鹽;用花生油做菜,由於花生油極易被黃曲黴菌汙染,故應先放鹽炸鍋,這樣可以大大減少黃曲黴菌毒素;用葷油做菜,可先放一半鹽,以去除葷油中有機氯農藥的殘留量,而後再加入另一半鹽;在做肉類菜肴時,為使肉類炒得嫩,在炒至八成熟時放鹽最好。

醋——燒菜時如果在蔬菜下鍋後就加一點醋,能減少蔬菜中維生素C的損失,促進鈣、磷、鐵等礦物成分的溶解,提高菜肴營養價值和人體的吸收利用率。

酒——燒製魚、羊等葷菜時,放一些料酒可以借料酒的蒸發除去腥氣。因此加料酒的最佳時間應當是烹調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的時候。此外,炒肉絲要在肉絲煸炒後加酒;燒魚應在煎好後加酒;炒蝦仁最好在炒熟後加酒;湯類一般在開鍋後改用小火燉、煨時放酒。

味精——當受熱到120℃以上時,味精會變成焦化穀氨酸鈉,不僅沒有鮮味,還有毒性。因此,味精最好在炒好起鍋時加入。

糖——在製作糖醋鯉魚等菜肴時,應先放糖後加鹽,否則食鹽的“脫水”作用會促進蛋白質凝固而難於將糖味吃透,從而造成外甜裏淡,影響其美味。

健康小檔案

幾種有益健康的調味品:

大蒜,可以通過減少血液裏的膽固醇含量,降低患心髒病的風險,預防動脈阻塞和低血壓;

迷迭香,在做雞時經常用到的一種調味品,對白內障有治療效用;

百裏香,有效治療咳嗽;

薑,被稱為“超級調味料”,具有治療惡心及運動疾病的功能,還能治愈一些關節疾病;

肉桂,有降膽固醇、降血糖的功效;

茴香則可以預防心絞痛,並具有調理腸胃的功效。

漫遊營養世界

生命的甘露——水

在過去,人們總認為動物隻要連續幾天不吃飯就會餓死,或者神經中毒,然而美國一位生物學家曾經做過的一個實驗,徹底否認了這種錯誤的觀點:他將小白鼠分為兩組,分別關在兩個沒有一粒糧食的籠子裏,並且生物學家隻給一組白鼠提供充足的水,而另一組什麼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