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小兩口健康計劃(1)(3 / 3)

泥鰍:有補中益氣、祛除濕邪、解渴醒酒、祛毒除痔、消腫護肝之功能。泥鰍與大蒜猛火煮熟可治營養不良之水腫。泥鰍用油煎至焦黃加水煮湯可治小兒盜汗。泥鰍燉豆腐可治濕熱黃疸。

美國心髒協會近期公布了魚類的食用指南。根據他們的指導,每周應至少食用2至3盎司含脂肪的魚類,如鮭魚、金槍魚、鮐魚等。在你的食品儲藏室裏常備幾個金槍魚罐頭,在冰箱裏儲存一些冷凍魚片。

相比之下,我國除了沿海地帶的居民,大都沒有經常吃魚的習慣。也有很多人不吃魚是因為不會做。

魚菜常有油炸、清煎、軟煎、煮魚、魚卷等多種式樣。吃魚時常佐以白葡萄酒,以去腥味。西方人吃魚時,魚的上層吃完後,不將魚翻過來,而要用刀將魚骨取下,置放在盤子邊上,然後再吃下麵的魚肉。西餐中很多魚菜品配著調味的檸檬一起上,以去腥味。

健康小檔案

研究表明:每周吃兩次魚,可使心髒病人死亡率減少一半(主要指海魚),因魚類脂肪可降低膽固醇、甘油三脂、血壓,防止血栓形成。因此,無論中外,吃魚都已經是一種優良的飲食習慣。

蛋類食品利弊析

根據日本學者進行的一項長達14年的研究,每天吃一個或一個以上數量雞蛋的婦女,與每周隻吃一個或兩個雞蛋的婦女相比,死亡率要高一些。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報》。

蛋類,在人們日常的膳食構成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蛋類主要是指雞、鴨、鵝、鴿和鵪鶉等禽類下的蛋,其中食用最普遍、銷量最大的是雞蛋。

利用各種各樣的禽蛋可烹調出眾多款式的菜肴,還可廣泛地應用於製作糕點、米麵製品等。蛋類製成的蛋製品有皮蛋、鹹蛋、槽蛋,各式蛋粉等。蛋類已成為膳食中不可缺少的一員,為我們的飲食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

各種禽蛋的結構都很相似,主要由蛋殼、蛋清、蛋黃三部分組成。蛋殼是由石灰質構成,殼上有毛細孔,而蛋的大頭最多。蛋內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可通過氣孔向外蒸發造成蛋的陳化,外界微生物可通過氣孔進入蛋內,使其腐敗變質。

蛋清位於蛋殼與蛋黃之間,主要成分是卵白蛋,幾乎不含脂肪。蛋清遇熱、堿發生凝固,遇食鹽則水解為水樣的液體。蛋中所含的蛋白質是天然食品中最優秀的蛋白質,可供給多種必需氨基酸,而且組成比例非常適合人體需要,利用率很高。

蛋黃位於蛋的中央,呈球形,表麵包有透明的“卵黃膜”,卵黃兩極有韌帶,將蛋黃固定在蛋的中心。隨著保管時間的延長和外界溫度的升高,韌帶逐漸變細,最後消失,而蛋黃則由於失去韌帶的固定而發生遊動或上浮貼殼。蛋的脂肪主要集中在蛋黃內,約占蛋黃總重量的30%,蛋類的脂肪呈乳化狀態,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蛋黃還含有磷、鈣、鐵,是維生素A、D、B1、B2的良好來源。

蛋的可食部分含水分70%,蛋白質13%~15%,脂肪11%~15%。以雞蛋為例,每個雞蛋一般重40~50克,其中蛋黃占32%,蛋清占57%,蛋殼占11%。

蛋的吃法雖然很多,但也要注意吃法正確與否,否則不但沒有補充到營養,還可能影響到健康。在吃蛋時,如果能配合下列的健康吃法,不但可以減少膽固醇的吸收,更能有效利用蛋的營養:

蛋含有各種營養素,但唯獨不含維生素C,所以若能搭配蔬菜食用,營養將更均衡。

吃蛋時多搭配蔬菜食用,有助蔬菜中的纖維素吸收膽固醇及其他有害物質,並將之排出體外,減少膽固醇的危害。

蛋生吃難以消化,且可能因此吃進沙門氏菌,真菌或寄生蟲卵,因此不宜生吃蛋。

用熱豆漿衝生雞蛋,會形成不易分解吸收的物質,影響消化,破壞營養。

每天一顆蛋加上米飯,麵食一起食用,就可完備地取得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所以也不需一天吃太多蛋。

煮蛋時可依個人所需,酌量加些中藥,如枸杞,紅棗,何首烏,川芎,艾葉,益母草等一起食用,將更具食療效果。

蛋殼的顏色與蛋的營養價值無關,所以不必特意去吃紅褐色蛋殼的土雞蛋。

吃受精蛋未必比未受精蛋有營養,因為未受精蛋沒有因胚胎發育而消耗養分,營養較完整。

蛋黃已散開的蛋不能食用,因為那可能是儲放時間過久,已被細菌寄生,分解,所以蛋黃才會散開。

蛋黃的顏色濃淡,與它的營養價值無關,所以不必特別吃紅蛋黃的蛋。

健康小檔案

一般情況下,健康成年人每天吃1~2個雞蛋;腦力勞動者每天吃兩個雞蛋比較合適;孕婦、產婦、哺乳期女性及身體虛弱者每天可吃2~3個雞蛋,不宜再多。煮蛋是最佳的吃法,但不宜煮得過熟。

繽紛蔬菜多營養

每年夏天,都是女孩子們保護皮膚的重點季節。有人問,除了那些遮陽傘、墨鏡和防曬霜,是否有可以滋養肌膚、防止曬傷的東西呢?有,就是人們最熟悉的某些蔬果,它們會神奇地轉換成防曬物質,而且比防曬霜更耐用,因為它們不會被水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