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小兩口健康計劃(1)(1 / 3)

認識豐富多彩的食物

不可或缺數穀類

明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帝之前,體弱多病,家境貧寒,經常無米下鍋,終日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當時,朱元璋吃的最奢侈的飯就是用討來的各種米、雜豆和幾粒棗子放到鍋裏煮成的粥。每次吃過之後,他發現不但肚子不餓了,而且身上也不冷了,時間久了,更讓人稱奇的是就連多年的病痛也隨之不治而愈了。

直到後來,他當了皇帝,對五穀雜糧仍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

人的身體是由億萬個細胞構成,細胞在體內不斷地分裂、繁殖、死亡,這個過程就叫做新陳代謝。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脂肪、纖維素、水和氧氣等,任何一種營養的缺乏,都會影響人類的健康。

全世界的營養專家都認為,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過多動物性食物的飲食結構相比,中國人把日常食物區別為主食和副食,以主食為主副食為輔的飲食結構模式是優越的,是中國傳統飲食的一大優點。如今,不少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肉、奶、蛋三餐不離飯桌,看起來大飽了口福,但從養生保健的角度來看,就不科學了。許多數據顯示,由於大量攝入脂肪、蛋白質和糖類,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呈迅速增多之勢,並向青年人群蔓延。醫學專家對此深感不安,告誡人們要多食五穀雜糧,注意營養平衡。

五穀指所有種類的糧食,統稱為五穀雜糧。在五穀裏麵,稻米和小麥由於口感好而通常被認為是細糧,而玉米、蕎麥、燕麥、小米、高粱、豆類、薯類等其他糧食為粗糧。

五穀雜糧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1,維生素B1不僅參加碳水化合物代謝,而且還有增進食欲與消化,維護神經係統正常功能等作用。一個人的體內,如果一旦缺乏維生素B1,就會出現嘔吐、厭食、便秘、腹瀉、心律失常、心肌炎、全身浮腫,甚至心力衰竭等症狀。其實,稻穀、麥子與小米、玉米、蕎麥等粗雜糧相比,所含的維生素B1相差無幾,但是維生素B1主要集中在穀粒的外層,因此當前者經過加工,變成精米精麵後,維生素B1則會大量流失,加工越細,維生素B1含量越少。

五穀雜糧中含有足夠的膳食纖維,盡管膳食纖維是不能被人體胃腸道消化吸收的植物食物的殘餘物,但這絲毫並不妨礙它具有非常好的健康價值,因為它對人體健康具有很多不可取代的作用。例如,享有“雜糧之寶”之稱的小麥,味甘、性平微寒,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具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治療習慣性便秘等功效。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是避免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熱量,預防肥胖病、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症、腫瘤等富貴病的重要舉措。

五穀雜糧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例如:玉米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E和蛋白質、亞油酸、卵磷脂,長期食用可降低膽固醇、軟化血管,是抵抗心血管疾病、利尿降壓、止血、健胃、控製體重的首選食品。此外,美國科學家還發現,吃玉米能刺激腦細胞,增強人的記憶力。

毫無疑問,粗雜糧吃起來口感通常要比細糧差一些,但是每一種或每一類食物都有自己獨特的而不能被其他食物所替代的營養價值,我們不能單純地依靠口感而去厭棄它們。食物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各有各的營養,五穀雜糧是不能被肉類等其他食物所替代的。

那麼,如何食用五穀雜糧呢?

首先,五穀雜糧巧搭配。應以大米、小麥為主,適量搭配豆類、玉米、燕麥、薯類等,以保證營養成分的互補。

其次,烹飪要尋求最佳方法。為了避免維生素的損失,烹調時要用蒸、煮、烤、烙的方法,油炸對維生素破壞多,在電飯煲中長時間保溫也會損失大量維生素。

健康小檔案

最好的飲食其實是平衡膳食。平衡膳食的第一原則就是要求食物要盡量多元化。隻吃精米、白麵是不符合平衡膳食原則的,還要多吃粗雜糧,如小米、玉米、蕎麥、高粱、燕麥等。

肉類營養知多少

關於肉的負麵報道在最近幾年裏越來越多,先是食品安全方麵出現了口蹄疫、瘋牛病、禽流感、吃深海魚導致汞中毒等事件,接著在營養方麵“吃紅肉容易得腸癌”的相關報道又出現在各大報章,營養學家們也總是警告“中國人吃肉太多”。吃肉的危害真的就如此嚴重,有沒有應變的方法呢?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幾乎每頓飯都離不開肉。肉類的品種很多,豬肉、牛肉、羊肉、魚肉及水產類,其中大部分肉裏都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如脂肪的含量約10%~30%,蛋白質含量一般為10%~20%,碳水化合物平均為1%~5%。但是不同的肉類,其營養成分不完全相同。

雞肉含有微量的鐵、鋅和磷、鉀,其中水分及熱量的含量比牛肉、豬肉低(每100克雞肉含有18克蛋白質,每人一天需要的蛋白質約30克到70克),賴氨酸的含量比豬肉高出大約13%。雞肉最科學的食用方法就是熬湯,雞湯不僅可以振奮人的精神,消除疲勞感,治療抑鬱症,而且可以增強支氣管的分泌液,有利於清除侵入呼吸道的病毒,緩解感冒症狀。

牛肉是中國人的第二大肉類食品,僅次於豬肉。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生長發育及手術後、病後調養的人在補充失血、修複組織等方麵特別適宜。牛肉的肌肉纖維較粗糙不易消化,更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故牛肉不宜常吃,一周一次為宜。牛肉不易熟爛,烹飪時放一個山楂、一塊橘皮或一點茶葉可以使其易爛。清燉牛肉保存營養成分比較好。患皮膚病、肝病、腎病的人應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