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甚至是孩子的終身教師,應做到身體力行。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說是說,做是做,言行不一,一邊要求孩子學會尊重,學會關心,自己卻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邊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不斷進步,自己卻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所以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道德修養,同時,要學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目前呈上升趨勢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許多是家長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對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會,造成失足。因此,家長應通過學習,參加培訓,了解青少年心理發育特點和教育規律,與孩子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家庭關係,努力與孩子一起成長。
健康小檔案
做人是一個人一生永遠都值得探討的話題,人格的塑造,習慣的培養應該從孩子抓起,我們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對孩子一生都有巨大的影響。
做孩子的榜樣
一位父親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裏喝上一杯酒。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別了妻兒後,又徑直走向酒館。沒有走多遠,他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麵,當他轉身時,發現他不滿8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的腳印,並且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
孩子的話使他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館喝酒,但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從那天起,他改掉了每日早晨喝酒的壞習慣,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父母是孩子最初崇拜的對象,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很大的影響。實際上,在父母的不知不覺中,孩子隨時都在注視著父母做人的態度。為人父母者行為不端,卻要求子女堂堂正正地做人,這隻能是“緣木求魚”。所以,父母對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說教,而是行動,父母在嚴格要求孩子的同時,更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注意自身的行為。
古語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應該做一個誠實、坦白、光明磊落的人。
有道是,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著孩子。於是,許多時候,當我們仰視那些中外名人的成就時,心裏不禁要問:他們早慧成才的奧秘是什麼?當我們翻閱那些成功父母家教個案時,心裏不禁要想:他們的父母是怎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的?任何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離不開教育。家庭是教育的最好場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如果你想讓孩子正直誠實、富有同情心以及有責任感,你必須自己也這樣。
如果你希望孩子說話有禮貌、尊重別人,你首先必須做到這些,即使在你脾氣不好的時候。
如果你希望孩子愛護他人的財物,把它當作自己的來愛惜,你也首先必須做到。總之,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自己必須首先是那樣的人。
健康小檔案
家長給孩子做榜樣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不斷調整、不斷發展的過程。願所有的家長以此共勉。
適時給孩子暗示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把一個空香水瓶洗得幹幹淨淨,然後注滿清水帶進教室。心理學家打開瓶蓋對學生說:這是一瓶進口香水,看誰最先分辨出它的味道。不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是玫瑰香味;有的說是茉莉香味;有的則強調是玉蘭香味……當學生被告知是清水時,不禁捧腹大笑。其實,這就是教師對學生“暗示”的結果。
所謂暗示,指的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一種意見、信念,從而導致自己的判斷、態度及行為方式改變的心理過程。暗示不以命令、勸說等形式發生作用,而是以間接、含蓄的方式產生效果。按照刺激的來源,暗示可以分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像前麵提到的“香水事件”就是他人暗示。如果自己用某種觀念來影響、改變自己的認知、行為和情緒,就是自我暗示。
在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往往會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例如“糟了”、“又是一件麻煩事”、“我怎麼總是這麼倒黴”……其實,這都是一種消極的暗示習慣。而那些有所成就,總是樂觀的人,他們的習慣是相反的,也就是說,在麵對悲觀事件時,他們習慣於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這樣的人,當有著強烈的成功願望的時候,他就會經常這樣暗示自己:你是一個成功者。然後他就會不自覺表現出那種想象出的形象來。
每個人都有向上發展的本能,但是這種願望需要激發、引導和維護。
幫助孩子發展自我期許。有句話不無道理:你認為自己什麼樣,你就會是什麼樣。人總是在無意間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符合內心中自己的形象。如果孩子內心裏認為自己是一個積極向上、聰敏、優秀的孩子,那麼,他就會表現得和他想象中的自己一樣;相反,如果孩子內心裏認為自己是一個普普通通、沒有大出息的人,那麼,他的表現一定消極、隨便。也就是說,什麼樣的“自我期許”,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