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養出健康寶寶(4)(1 / 3)

給孩子關照自己、管理自己的機會。如果您發現孩子在某一方麵想問題不夠全麵,不一定要當時就給他指出來,更不能當時就批評他,而要讓他自己去發現問題。這樣,遇到一次挫折,孩子就會長記性,下一次辦事的時候就會注意了。這就是給孩子機會,讓他去實踐。如果孩子剛剛想做一件事,父母就把事情的前前後後都給設計好了,謀劃好了,孩子還願意自己去動腦筋嗎?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必須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由於一個人的品質和個性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養成的,需要家長長期不懈地進行教育,從小抓起。同時,父母在以身作則教會孩子許多良好品質的同時,還要努力引導、教導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巧,包括對一些事務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及詢問別人的情況、表達個人的興趣、接受對方的建議等。

活動與鍛煉能促使小兒身體和心理得到全麵發展。幼兒體育鍛煉的原則是:讓他(她)們在日常活動和遊戲中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如通過玩滑梯、做雙棍操鍛煉小兒兩腳上下交替動作和四肢活動及跳躍能力。玩鑽圈和小籃球則鍛煉鑽、爬、滾、走、跑、扔、投等基本動作。幼兒還可以玩坐“翹翹馬”、攀登架來鍛煉和掌握平衡、跨越、攀登等動作,還可以騎小三輪童車,踢小足球來鍛煉動作的協調和靈敏性。

另外,每天還要保證兒童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以便使兒童得到足夠的日光照射和充分呼吸新鮮空氣。冬季裏不應少於1小時,夏季裏則應盡量在戶外蔭涼處活動,以便防止孩子因出汗過多而脫水和中暑。幼兒常進行體育鍛煉,還可以增強身體素質,減少疾病,全麵地增強智能,促進健康地生長發育。

健康小檔案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應該具備以下五個方麵的特點:

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交往,尊重別人,樂於助人,並且有團隊精神;

能自我接納,有自製力,能積極麵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並能適應周圍的環境;

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當好孩子的啟蒙老師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聰明的媽媽就會懂得利用孩子的興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一次,兒子纏著媽媽講故事,媽媽便問:“你知道世上什麼最可怕嗎?”兒子思考著……媽媽接著說:“要不你先聽個故事再回答。”兒子說:“行啊!”

這個故事的名字是《買土地的農民》。

一個農民想花1000塊錢買土地,他從一個地方的賣主那裏得知,隻要交上1000塊錢,在一天內(從日出到日落)用步子所圈出的地全部歸買主,但最終必須回到起點。

不難預測,那個農民將會以一日的辛苦來換取最廣闊的土地。於是,第二天太陽一露頭,他就出發了,一路向前疾走,一分鍾也不停下。在回頭已經看不見出發點的地方才想到拐彎。因為他的全力以赴,不知不覺間,就看到太陽快要下山了,但他離起點很遠了,不得不走斜路向起點趕去。可太陽馬上就要落到地平線下麵,由於他力氣已經耗盡,在離起點兩步遠的地方,他倒下了,再也沒有起來。不過,他倒下的時候雙手剛好觸到了起點的那條線,於是他也就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那片“寬廣的土地”。

兒子聽完故事馬上就嚷嚷開了:“我知道了,世上最可怕的事就是貪婪。對嗎?”媽媽不失時機地對兒子說:“你說得對,準確地說應該是‘欲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學習——內在財富》中,對“學會做人”有這樣一段闡述:“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全麵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麵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是借助青少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確立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人的成長是一個智力、非智力因素,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動態過程。成功的關鍵在於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品質。專家認為,教孩子“學會做人”,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要通過家長的言傳與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努力教育培養孩子具有優良的品質、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家庭教育寓於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存在於家庭的每一瞬間,家長毫無掩飾的言談舉止時時刻刻被模仿,這種模仿對孩子的品格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在漫長的時間裏毫無感覺地完成的。事實上,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仁慈、愛心和責任感的家庭,他日後會成為健康、正直、樂觀向上、有所作為的人。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愚昧、野蠻、墮落和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後他可能成為一個粗魯的毫無教養的甚至危害社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