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自信心對於事業簡直是一種奇跡,有了它,你的才幹便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個沒有自信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會抓住一個機會。”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對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進行過研究,發現他們都具有三種優秀的品質:一是性格上具有堅韌性;二是善於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進行成果的積累;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時期形成的,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時間所形成的一切都是非常牢固的,並成為人的第二天性。”因此,自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意識、培養其良好的性格是每個家庭都不可忽視的一項係統工程。
一個不自信的孩子往往表現為活動性差,即行為、語言退縮,具體表現為不敢與人交往、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從眾心理強等等,這些孩子也往往被當成是性格內向的孩子。實際上,性格的內向與外向是一種“天生”的傾向性,與是否自信沒有關係。實際的情況是,一些內向的人自信的水平也相當高。
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品質是培養健康個性的關鍵。心理學研究表明,自尊自信的人往往情緒積極、樂觀,反之,則消極、悲觀。自尊自信往往被列為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要想使孩子獲得快樂,就要在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上下工夫。當幼兒感到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有勝任感又為其他人所接納時,他一定會很快樂,這種快樂才是源自內部、發自內心的。
健康小檔案
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環境,讓孩子從小養成自信的習慣。
從依賴到獨立
凡凡在幼兒園裏說得最多的話就是:“老師,我不會做。”這不,老師讓大家玩橡皮泥,凡凡又開始了:“老師,我不會玩,我不要玩。”老師讓凡凡自己想辦法,凡凡就呆呆地看著橡皮泥,不知如何是好。
李伯伯來妞妞家做客,爸爸讓妞妞向李伯伯問好,可是妞妞畏畏縮縮地藏在爸爸的身後死活不肯出來,弄得李伯伯都有些尷尬了。
午飯後兩個小時,奶奶還在鍥而不舍地哄著朋朋吃午飯:“寶寶,嘴張開,再吃一口,乖……”可朋朋玩著小汽車,壓根就不理會。
浩浩不會自己擦屁股,在幼兒園大便後沒穿好褲子就光著屁股跑出來向老師求助,小朋友們看到了都捂著嘴笑,浩浩的臉紅了。
有些父母總是對寶寶不放心,唯恐寶寶磕著、碰著、傷著,事事包辦,寶寶隻需動動嘴遙控遙控,父母就把一切都幹好了。寶寶還小,動作慢,不熟練,容易出錯,比如扣錯扣子,打翻奶瓶等,有些父母看著著急,要麼大聲嗬斥孩子笨手笨腳,要麼三下五除二就替寶寶幹好,剝奪了寶寶的鍛煉機會。
這一點,我們真該學學美國的父母。美國父母不溺愛兒女,從小就注重培養他們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們認為孩子越能獨立處理問題就越安全。
認識社會——認識家庭住址及父母的姓名、單位。父母在孩子開始懂事時就有意識地教他們識別自己家庭周圍的環境,以及父母的姓名和單位等;通過這樣日常的培養,孩子走失找不到家的可能性就小多了,並且增加了孩子應付外界環境的自信心,使其遇事不致驚慌失措。另外,家長還應教孩子一些在馬路上行走的常識。
認識藥品及了解用藥常識——家庭中通常都存有一定數量的藥品備急,父母會把一些常用藥品拿出來教孩子辨認,使其逐漸了解藥品名稱、用途及用法,這樣既讓孩子增長了知識,又降低了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另外在帶孩子去醫院看病的時候,還順便教孩子認識醫院,以便解除孩子對醫生的恐懼感,學會配合治病,或在發生意外時能自己到醫院求助。
認識常用小工具及安全使用方法——父母不會因為怕危險就不讓孩子接觸工具,他們的做法是幫助孩子了解安全地使用工具。在使用這些工具時,父母會順便告訴孩子這些工具的名稱及安全使用的方法。還會給孩子提供一些比較安全的小工具,諸如餐刀、不帶尖的剪刀、小型的錘子鉗子等。讓孩子邊玩邊學,既熟悉了各種工具的種類和功能,又在使用的過程中發展了孩子的動作技巧。
避免被壞人傷害——父母教孩子避免被壞人傷害的主要方式是告訴他們一定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禮物,不要到陌生人家中去,也不請陌生人到自己家裏來。女孩則不要讓父母以外的人撫摸自己的身體,碰到存心不良的人糾纏時,要趕快跑到人多的地方或去告訴警察,還可大聲呼救或跑到附近居民家。
健康小檔案
寶寶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
1歲半——從地上揀起小東西;取報紙;拿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