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當自主、平等地對待子女,體罰、溺愛或把孩子當玩具逗樂都是不尊重兒童的表現,隻有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家長才可能在遊戲中和孩子結成平等的玩伴關係,才可能尊重兒童的需要和興趣。
家長在遊戲中應培養與鼓勵兒童的創造性與獨立性,不要“望子成龍”過切而處處“包辦”,要讓孩子成為遊戲的主人,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家長應該讓孩子玩自己喜歡的遊戲,不強迫他玩不喜歡的遊戲。在遊戲過程中,家長要及時發現問題,適當加以引導。
家長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不同的遊戲。如三四歲孩子的遊戲離不開玩具,家長為孩子選擇玩具要考慮到其教育意義與藝術性,並要注意物美價廉和衛生安全。家長還可以引導幼兒自製玩具和自找玩具,這樣不僅豐富了遊戲的內容,而且有助於發展幼兒的智力和想象力,並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又如五六歲的孩子遊戲時主題明確,模仿能力強,因此,為這一年齡段孩子安排的親子遊戲就應該注意到內容的豐富、玩法的多樣等等,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創造力。
家長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遊戲習慣,遵守遊戲規則,不耍賴;玩具要有固定的存放地方,玩完了要讓孩子自己收拾好,物歸原處;安排合理的遊戲時間,不能沒完沒了地玩,更不能因為玩而影響吃飯和睡覺。
在開展親子遊戲的同時,家長應鼓勵孩子獨立遊戲,也要鼓勵孩子與小夥伴的交往或遊戲,培養孩子獨立遊戲的興趣和能力,及與夥伴交往或遊戲的興趣和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中國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倡導親子遊戲,把遊戲引進家庭,形成家庭生活中民主、平等的氣氛,對促進孩子的成長具有特殊而長遠的意義。
健康小檔案
一定要注意細節,以達到親子同樂的效果:
模仿孩子的言行;
讀懂孩子的眼神;
熟悉孩子的身體。
開發孩子的運動潛能
比爾?布萊特利告訴我們,讓孩子參加團隊體育運動對孩子非常有益,這樣能讓孩子變得強壯、自信、能幹。比爾?布萊特利曾經是美國籃球協會的運動員,也當過議員、總統候選人。下麵是他在運動生涯中所學到的一些東西。
1.尊重別人:參加體育運動,孩子必須始終記得自己團隊的目標,而不能被別的什麼分心。參加訓練能教會孩子對別人的尊重,因為他必須始終為團隊的目標努力。
2.紀律:當孩子了解到想要精通什麼就必須努力的道理,小家夥到哪裏都能獲得成功。
3.責任:很多孩子的生活是沒什麼規律可言的,他們常常沒有很強的時間觀念。遵守訓練的規定,按時參加訓練能讓孩子學會擔負起責任。
4.個人利益:美國社會崇尚個人主義。但是團隊運動能灌輸給孩子另一種觀念。有時候,一個運動員必須為了團隊的最大利益而控製自我。
5.心理承受能力:參加運動,孩子們會學會承受挫折,麵對逆境,比如受傷或者失敗。
每個孩子都有運動潛能,0~3歲是開發嬰幼兒運動潛能的敏感期。研究證明,運動不僅對兒童的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對他們的心理發展也有著良好的影響。因此,從小對他們進行運動潛能的開發,是很有必要的。如何擺正嬰幼兒運動潛能在早期教育中的位置?如何更好地給孩子的發展拓寬平台?
喜歡運動者多外向、活躍、積極,有較強的表現欲,智商也高於普通孩子,因為在運動的過程中,孩子手腳肢體各部分活動開了,通過進行適當的體格鍛煉,增強了抵抗力,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水平,良好的體魄保證了身體的發育在好的環境下進行。郭教授在北京的一項針對中小學的調查也進一步闡釋了這個觀點:學習成績與跳繩是成正比的,而讓人震驚的是,簡單的諸如跳繩踢毽子的鍛煉活動,居然大部分學生不會,這讓我們意識到了早期教育的盲區,“早期教育是根的教育,做家長的是不可操之過急、不可過分追求成果或盲目拿背古詩的多少來攀比的,一棵大樹隻有廣生根才會有頑強的生命力”。
3歲前是開發嬰幼兒運動潛能的敏感期。所謂敏感期,是指這時容易形成運動興趣和習慣,而這個時期形成的健身興趣和習慣會讓每個孩子終身受益。適宜的運動能強體健身,提高寶寶身體活動的準確性、靈活性和協調性,在幼兒期接受身體和精神刺激的強弱對長大後各方麵影響很大。過去有一種誤區,認為隻有孩子的身體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進行運動,殊不知正是運動本身刺激了大腦中樞區域的生長,促進了大腦的成熟。動作的完成、發展,恰恰是在運動經驗與大腦生長的互動過程中完成的。因而,運動是嬰幼兒大腦成熟的催化劑。嬰幼兒的運動能力水平反過來也成為大腦成熟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譬如,當孩子拍球時,就會有這樣一種印象,球掉在地上會彈起,這個結果會引起孩子的注意,會使孩子產生重複扔球的欲望,同時拍球的聲音可以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對聲音的敏感性,會不停地拍,聽聽是否還會有一樣或者不一樣的聲音,這樣就構成了一係列心理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發展了孩子的動作能力,提高了其動作靈敏性,還會使孩子眼睛有神、反應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