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孩子的營養
孩子營養均衡嗎
寶寶的吃是年輕媽媽頭疼的問題:“不知道該給寶寶吃什麼?”現在,兒童型的保健品太多了,究竟要不要給自己的寶寶補充一點,或是應該選用哪一種品牌的保健品,還有服用了保健品後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頗令家長們費神。
許多家長不吝重金購買高檔食品、保健品,號稱“寧可多補萬種、不能漏買一樣”,對此兒童營養專家表示,把握孩子的營養平衡,確保營養結構合理,才能真正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幼兒期是人體生長發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科學的膳食、良好的營養是幼兒健康的重要保證。這一時期對營養的需求很大,一個3歲的孩子體重不足他母親的1/3,但他對一些重要營養素,如蛋白質、鈣、維生素A等的需求卻是他母親的2/3,同時他的消化能力、胃的容量都遠遠小於母親。所以,如果讓他和母親吃同樣的飲食就很難滿足他對營養的需要。因此,那種讓孩子和大人一起吃並且吃同樣飯菜的做法是錯誤的,必須對幼兒進行額外的飲食照顧,選擇營養豐富、質量精致、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幼兒飲食一定要有奶或奶製品,以鮮牛奶計,每天應保證半斤到一斤,奶和奶製品是幼兒鈣的主要來源,沒有奶或奶製品的食譜肯定是缺鈣和有重大缺陷的食譜。家長應當想辦法,例如加糖、兌果汁、兌高樂高等,讓孩子養成一輩子喝牛奶的好習慣,終身獲益。
幼兒缺鐵性貧血的主因往往就是飲食中缺少肉類,特別是紅色的肉,如豬肉、牛肉、羊肉、兔肉等,這些肉類是鐵、鋅、B族維生素的最好來源,而且含鐵量大,易吸收,是預防缺鐵性貧血的主要手段。吃海鮮也代替不了肉類。如果二選一的話,我的建議是給孩子吃肉類。另外,每天一個雞蛋黃也可提供比較多的鐵。
健康小檔案
改變食物的款式,不必餐餐吃蒸魚、蒸肉和飯,可試試通心粉、麵包、魚柳、三明治等。
采用吸引孩子的食具:有趣的食具,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增加進食的興趣。
與大人或其他孩子一起進食。
讓孩子自己用筷、匙,可增加進食興趣,又可借此培養自信心和獨立能力。
兒童的活動量大,兩餐之間的茶點,可以協助供應熱量。牛奶、麵包、餅幹、水果是較佳的選擇。要避免過量汽水、糖果、雪糕,以免影響正餐的胃口。
切忌拒食之後予以零食填肚。
父母以身作則,不偏吃;並應向孩子解釋食物的種類和功用及飲食定時定量的重要性。
不要以食物作獎勵或懲罰的工具。
良好的飲食習慣
小力最近不喜歡吃飯,吃飯的時候手腳不停地動來動去、嘴巴不停地說話。小力的媽媽非常頭疼,專門到省人民醫院去谘詢。醫生建議小力每餐的用餐時間為15分鍾,且吃飯的時候要米飯和菜一起吃。15分鍾一到,馬上結束進食,沒有吃完也不要再吃了。
3周過去,效果不太明顯。經過仔細觀察,發現有些原因在於爸媽,不能光責怪孩子不好好吃飯。
小力每次吃得很少,爸媽著急免不了不斷地訓斥。有個性的小力麵對媽媽的訓斥會不斷地辯解,久而久之,逐漸形成惡性循環,每到吃飯的時候就會不斷上演訓斥與辯解的鏡頭。
美國飲食協會女發言人克裏斯廷?格布斯塔特表示:“不由自主的想法可能具有破壞性,最終使孩子們養成類似父母的不良飲食習慣。這對孩子們來說可不是件好事。”
盡管爸爸在孩子形成飲食態度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由於女人更注意飲食和擔心她們自己的身體形象,所以研究依然把重點放在媽媽和她們的女兒身上。
哈佛大學的研究負責人、小兒科副教授艾麗森?菲爾德表示:“要是女孩的媽媽節食,就標誌著體重在家庭中有多麼重要。”即使媽媽很少對膨脹的大腿表示不滿或對體重減輕了幾磅表示非常高興等,也能向孩子們傳遞這樣的信息:身材苗條將在其他方麵得到獎勵。
一位叫堂娜?克妮爾的媽媽在這方麵做得就很好。她很久以前就開始注重飲食,並把健康作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盡管克妮爾今年52歲,卻參加馬拉鬆賽跑。她的女兒凱特雷妮15歲,也學習媽媽的做法。克妮爾有時會買一些垃圾食品放在家裏,但要求不高,像椒鹽卷餅和爆玉米等就不錯。
營養學家表示,讓孩子養成健康飲食習慣,應言傳身教,使其知道如何科學地獲得合理營養。父母與子女一起用餐時,可隨時教給孩子有關食物與營養的知識,如:雜食為優,偏食為忌;粗食為好,淡食為利;暴食為害,慢食為宜;鮮食為妙,過食為弊。
讓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首先要保證孩子定時定量定點吃飯。一日三餐定時,就能夠形成固定的規律,使時間成為條件刺激,到時就會有饑餓感並產生食欲。按時定量吃飯,使兩餐間隔時間在4~6小時,這正是腸胃對食物有效的消化,吸收和胃排空的時間,使消化係統處在有節律的活動狀態,保證充分足夠地消化吸收營養和保持旺盛的食欲。同時要根據孩子的食量給予適量的飯菜,並堅持要求他們頓頓吃完。千萬不能一味要求孩子吃多,更不能依著孩子愛吃多少就吃多少,一頓飽一頓饑,然後用零食填補,這會影響下一頓的食欲,也會養成任性浪費的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