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除非你的心像孩子一樣……”—不要讓童心遠走(1)(2 / 3)

收拾好書攤之後,小阿爾弗雷德對那個孩子說:“你跟我一起走吧,咱們一起吃飯去。”

那個孩子很感動地點了點頭。小阿爾弗雷德帶著他到附近的小吃店裏,吃完飯後,又買了幾張餅,說:“你帶給你的朋友們吧。歡迎你們明天還到我這裏來,我可以請你們免費看書。”

第二天,直到很晚了,那4個孩子才來。這時,小阿爾弗雷德才知道,他們原來都是流浪兒,靠乞討和拾破爛為生。從那以後,小阿爾弗雷德總是盡量幫助他們,而這4個孩子隻要有時間,就會聚集在書攤上看書,幫小阿爾弗雷德收拾書攤。後來,他們居然成為很好的朋友。

故事中的4個孩子和小阿爾弗雷德成為好朋友,並不僅僅是因為小阿爾弗雷德懂得愛,更是因為他們也同樣懂得用愛表達自己的感情。

有個孩子為了表達對特蕾莎修女的感激,自己動手做了一個牌子,長年掛在脖子上。牌子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德蘭修女,謝謝你收留了我。”

這個孩子叫聖文生·德。

古人雲:“人之初,性本善。”施愛行善是人的天性,真正有愛心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會放棄自己的愛心,即使是麵對傷害過自己的人時也是如此。

心靈追問:

為什麼說愛是人的天性?我的這種天性消失了嗎?我應該怎樣守護它呢?

不說空話

我們周圍經常有這樣的朋友,他們喜歡立誌,卻立不了常誌。剛剛說完“從現在開始,一定好好學習”,一會兒就又玩起了遊戲。剛表決心,一定要認真聽講,5分鍾以後思緒就開小差到了幾千裏地之外。我們總是在不經意間說了一個又一個的空話、大話。但小孩子不同,他們一般都能說到做到。特蕾莎修女小時候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她有點多愁善感,但也活潑可愛,她和小城裏的其他孩子一起上一所公立學校,她並不是功課最好的學生,但她喜歡獨立思考,做事腳踏實地,不說空話。

孩子們總能教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不說空話”就是其中之一。他們好像明白,做事得盡早著手,幹完後再去想,因為一個實幹者勝過一百個空想家。

有一個很落魄的青年人,每隔三兩天就到教堂祈禱,而他的禱告詞幾乎每次都相同。

第一次,他來到教堂,跪在聖壇前,虔誠地低語:“上帝啊,請念在我多年敬畏您的分上,讓我中一次彩吧!”

幾天後,他又垂頭喪氣地回到教堂,同樣跪著祈禱:“上帝啊,為何不讓我中彩呢?請您讓我中一次彩吧!”又過了幾天,他再次去教堂,同樣重複他的祈禱。如此周而複始,不間斷地祈求著,直到最後一次,他跪著說:“我的上帝,為何您聽不到我的祈求?讓我中彩吧!隻要一次就夠了……”就在這時,聖壇上突然發出了一個洪亮的聲音:“我一直在垂聽你的禱告,可是,最起碼你也應該先去買一張彩啊!”

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可它說明了一個基本的道理:任何時候,隻具備完美的計劃與決策是遠遠不夠的,成功的關鍵是積極的行動。人生事業的建立,不隻是能知,更在於能行。即使擁有再偉大的目標,如果不付諸行動,也隻是畫餅充饑,誰也無法幫你。

在西部邊遠地區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一個富裕。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您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借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憑什麼去?”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有關南海的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在做一件事之前,很多人都會想:現在已經萬事俱備了嗎?結果在絕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放棄了最初的想法,因為他們發現所擁有的有利條件實在太少了,在一步步說服自己放棄的同時連最後的想法都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