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唐前緣情感物騷體創作還出現非指實化的情感特征
所謂非指實化,就是從作品中我們看不出作者情感的個性特征,其情感或因春而喜,或因秋而悲,從而表現出情感普泛化的現象。形成原因,約有以下四個方麵:
一是此類作品大都非完篇,因而有時很難窺其全貌,如蔡邕《霖雨賦》:
夫何季秋之淫雨兮,既彌日而成霖。瞻玄雲之晻晻兮,聽長霤之淋淋。中宵夜而歎息,起飾帶而撫琴。
就以上六句來看,作者在秋雨成霖的深夜難眠,欲以琴消憂,頗有阮籍《詠懷詩》“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的特征。但是因此篇輯自《藝文類聚》,恐非完篇,很難說沒有具體的情感表露。
二是與“緣情感物”有關,特別是四時遷逝與人的情感相應的主題,若無特殊的經曆,很難寫出具有新意的感懷,所謂“夫榮凋之感人,猶色象之在鏡。事隨化而遷回,心無主而虛映。眄秋林而情悲,遊春澤而心恧”,因而,著重於物色的描寫,情感相應地呈現出普泛化的特征。如陸機《感時賦》:
悲夫冬之為氣,亦何憯凜以蕭索。天悠悠其彌高,霧鬱鬱而四幕。夜綿邈其難終,日晼晚而易落。敷曾雲之葳蕤,墜零雪之揮霍。寒冽冽而寢興,風漫漫而妄作。鳴枯條之泠泠,飛落葉之漠漠。山崆巃以含瘁,川蜲蛇而抱涸。望八極以曭漭,普宇宙而寥廓。伊天時之方慘,曷萬物之能歡。魚微微以求偶,獸嶽嶽而相攢。猿長嘯於林杪,鳥高鳴於雲端。矧餘情之含瘁,恒睹物而增酸。曆四時以迭感,悲此歲之已寒。撫傷懷以嗚咽,望永路而泛瀾。
篇中對“伊天時之方慘”的肅殺冬景有描寫,為了襯托作者的悲苦情懷:“矧餘情之含瘁,恒睹物而增酸。曆四時以迭感,悲此歲之已寒。撫傷懷以嗚咽,望永路而泛瀾。”但是,除了傷懷與悲苦這種普泛化的情感外,詩人獨特的個性並未能顯見。再如何瑾《悲秋夜》:
欣莫欣兮春日,悲莫悲兮秋夜。伊之秋夜可悲,增沉懷於遠情。歎授衣於豳詩,感蕭瑟於宋生。天寥廓兮高褰,氣淒肅兮厲清。燕泝陰兮歸飛,雁懷陽兮寒鳴。霜凝條兮漼漼,露霤葉兮泠泠。
同樣沿著宋玉悲秋的主題,但更少了作者的自我情懷,隻呈現出“悲莫悲兮秋夜”的情感,似乎隻是為悲秋而悲秋,同樣表現出情感普泛化的特征。
三是與同題之作有關,如建安時“愁霖”、“喜雨”同題之作頗多,從所存篇目來看,創作主體的個性特征不顯,如應瑒《愁霖賦》:
聽屯雷之恒音兮,聞左右之歎聲。情慘憒而含欷兮,起披衣而遊庭。三辰幽而重關,蒼曜隱而無形。雲曖曖而周弛,雨濛濛而霧零。排房帳而北入,振蓋服之沾衣。還空床而寢息,夢白日之餘暉。惕中寤而不效兮,意淒悷而增悲。
其抒發的“情慘憒而含欷”的苦雨情感,與曹丕、曹植等人的同題之作並無多大區別。
四是創作中這種普泛化的情感在南朝更加突出,這與南朝“體物”的創作新變對騷體的浸淫有關。如蕭綱《臨秋賦》:
火歇兮秋氣生,風起兮秋潦清。覽時興而自得,聊飛轡而娛情。遵二條之廣路,背九仞之高城。爾乃登長阪,息餘驥。攬筆舒情,沉吟屬思。草色雜而香同,樹影齊而花異。遙峰迢遰,縈沙斷絕。雲出山而相似,水含天而難別。
相對於文人悲秋而言,蕭綱此篇表現出的“覽時興而自得,聊飛轡而娛情”的臨秋娛情的心情,顯得特別,但具體到篇中更多地還是體現出主體對客觀景物的賞玩,因而與“悲秋”主題相較,同樣表現出情感普泛化的特征。
除了以自然物象名篇的作品,以動植物名篇(以禽鳥名篇居多)的騷體創作也是唐前騷體創作較為突出的一類。此類創作與唐前詠物賦體的主要區別,就是此類創作具有明顯的擬人化的色彩,是作者個性或心性的化身或者是代言人唐前詠物小賦,則是沿著荀子賦體,朝著賦體“體物言誌”的方向發展,更多地發揮其政教功能與娛樂功能,缺乏個性化色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特征。
第一,篇名標識的禽鳥或植物,往往隻是作者創作的觸機與由頭,主要是“托物”或“詠物”來表現創作主體當下的人生體悟。這類作品以賈誼《鳥賦》、蔡邕《蟬賦》以及張華《鷦鷯賦》等為代表。《漢書·賈誼傳》載:
誼為長沙王傅三年,有飛入誼舍,止於坐隅。似鴞,不祥鳥也。誼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鳥賦》本傳有載。
此篇作於漢文帝六年(公元前174),時賈誼被貶長沙王太傅。篇中對鳥沒有過多的描繪,隻是托“不祥”鳥“臆對”,說明“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纏。命不可說,孰知其極”的人生無常,並以隨分安己、知命不憂作為安頓自我生命以及作為處窮時超脫的妙方。但是鳥“不祥”的身份屬性與賈誼被貶自傷生命不永的心境相合,故而成為賈誼未來生命的一個象征與對話者,但是年輕的賈誼不甘於此又想有所超脫,故而全篇借鳥“臆對”的形式,表達自己處窮時的自我超脫。雖然全篇說理,但是仍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這種在一物身上寄托自己某種人生境遇並進而比附說理抒情,雖然上承屈原,但又表現出不同,即篇中沒有用過多的筆墨對“鳥”進行描繪,篇中均為“鳥”的“臆對”,這也可說是一種托物的方式。雖非完篇,從蟬的秋鳴中,卻體會到“要明年之中夏,複長鳴而揚音”,見出作者身處困窮但仍堅定未來的人生信念。《鷦鷯賦》,本傳有載。《莊子·逍遙遊》雲“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張華此篇以“鷦鷯”名篇,取義於此,並發揮莊子全生遠害的“無用之用”,突出了張華安分守己的人生哲學,因而篇中突出了鷦鷯“巢林不過一枝,每食不過數粒”的自由與自得,並與鵠鷺、孔翠、晨鳧、蒼鷹、鸚鵡等瞬間遭戮的結局進行對比,進一步說明安分守己即是莊子的無用之用的人生哲學。故《晉書》本傳又載:“陳留阮籍見之,歎曰:‘王佐之才也!’由是聲名始著。”阮籍於魏晉易代之際,有著全生遠害的人生取向,故其大讚張華的處世智慧,而歎其“王佐之才也”。作為“自寄”的《鷦鷯賦》頗有借“鷦鷯”抒情的用意。
第二,從動植物特別是禽鳥被羈的處境或者不得善終結局中,感歎人生,尤其是悲歎人生的不自由,表現出一種憂生之嗟。代表作品有禰衡《鸚鵡賦》、曹植《離繳雁賦》、阮籍《鳩賦》等。如禰衡《鸚鵡賦》完全將“鸚鵡”自我化,托鸚鵡抒憤言情。其個性及身世與鸚鵡相同者約略有二:一是鸚鵡“性辯慧而能言”、“才聰明以識機”,禰衡也以“少有才辯”著稱;二是此鸚鵡是他人作為禮物進獻給黃祖太子黃射的,與禰衡輾轉流離於黃祖手下非常相似。《後漢書·禰衡傳》載,禰衡因才學得知於孔融,孔融薦於曹操,因多次慢辱曹操而遭曹操忌恨,轉手送於劉表。同樣因其“尚氣剛傲,好矯時慢物”,“後複侮慢於表,表恥,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黃祖性急,故送衡與之”得罪劉表,又被轉送黃祖。此等輾轉相送的人生感受,更是禰衡借鸚鵡抒發一己懷抱的動機。全篇托物抒情,不僅描寫了鸚鵡的辯慧與能言,同時還寫出了遭受羅網之時,鸚鵡“逼之不懼,撫之不驚;寧順從以遠害,不違忤以喪生”的自處心態、被捕之後的悲涼以及“期守死以報德,甘盡辭以效愚;恃隆恩於既往,庶彌久而不渝”的報恩心情。故綜覽全篇,頗失禰衡“尚氣剛傲”的個性。雖然如此,卻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禰衡猶如籠中鸚鵡,雖不自由也渴望得到主人垂顧的複雜心情。盡管現實生活中,禰衡仍然使氣任性,後黃祖因賓客宴集,禰衡出言不遜,黃祖一怒之下將禰衡斬殺,年僅二十六歲。曹植《離繳雁賦》對鴻雁被捕獲前後心境描寫,阮籍有托鳩自喻之意,鳩為主人收養而後又被狗所殺的經曆,反映了阮籍身處亂世、性命難虞之意。
第三,還有一些作品是托物以感歎世俗,並表現作者憤世嫉俗之情懷,以楊修《孔雀賦》、阮籍《獼猴賦》、傅亮《感物賦》為代表。如楊修《孔雀賦序》言:“魏王園中有孔雀,久在池沼,與眾鳥同列。其初至也,甚見奇偉,而今行者莫眡。臨淄侯感世人之待士,亦鹹如此,故興誌而作賦,並見命及。”此篇由孔雀前後處境的變化,感歎世人對人才日久見棄的現狀,所謂“興誌而作賦”,就是借此表達相類似的身世之慨。再如阮籍,如果說他的《鳩賦》是傷鳩自傷,那麼,《獼猴賦》則譏諷世上類似獼猴之人,他們巧飾偽真,幹進務入,最後也隻落得伏死堂下的結局。其對世態的譏諷,與趙壹《刺世嫉邪賦》相同,隻不過趙壹是直抒其情,阮籍則是托物嫉俗。而傅亮《感物賦》,其所感之物即是飛蛾,從飛蛾撲火,想到了為勢利不顧性命的俗人。篇中雲:
習習飛蚋,飄飄纖蠅,緣幌求隙,望爓思陵。糜蘭膏而無悔,赴朗燭而未懲。瞻前軌之既覆,忘改轍於後乘。匪微物之足悼,悵永念而捬膺。彼人道之為貴,參二儀而比靈。稟清曠以授氣,修緣督而為經。照安危於心術,鏡纖兆於未形。有徇末而舍本,或耽欲而忘生。碎隨侯於微爵,捐所重而耍輕。矧昆蟲之所昧,在智士而猶嬰。悟雕陵於莊氏,幾鑒濁而迷清。仰前修之懿軌,知吾跡之未並。雖宋元之外占,曷在予之克明。豈知反之徒爾,喟投翰以增情。
從飛蛾“糜蘭膏而無悔,赴朗燭而未懲”“視死如歸”的俗態中,感歎一些人“耽欲而忘生”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其譏世之情與趙壹、阮籍同。
雖然,我們以上的歸類不能完全涵蓋所有唐前以自然和禽鳥為篇名的騷體創作的全部內容,但是,總體而言,這些作品都是作者的緣情感物的產物,與作者創作時的當下心境密切關聯,在這一點上則是相通的,抒情主體的情感特征相當突出而且全篇富有強烈的個性色彩。
(三)唐前緣情感物類騷體外在體式特征及其新變
從以上分析可見,唐前緣情感物騷體創作,最為明顯地體現了抒情主體的情感與個性特征,賦予了物象以創作主體特定的情感,雖大多以“感物”之“物”名篇,但是“物”因主體情感的附加與滲透,從而成為主體情感抒發的載體,為主體情感的表達服務,也就是說,抒情主體在篇中仍然處於第一地位,客體往往成為抒情主體自身情感與個性的當下反映。
唐前緣情感物騷體創作,在“情”與“物”,即主體與客體之間所表現出的抒情主體居於全篇重要地位的作用,在作品的“序”中得到充分的反映。這一時期的詠物騷體之作,具有主體之情與客觀之物之間心物交感的特征。如:
感物賦序
曹丕
喪亂以來,天下城郭丘墟,惟從太仆君宅尚在。南征荊州,還過鄉裏,舍焉。乃種諸蔗於中庭。涉夏曆秋,先盛後衰,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歎,乃作斯賦。
鶯賦序
曹丕
堂前有籠鶯,晨夜哀鳴,淒若有懷,憐而賦之。
離繳雁賦序
曹植
餘遊於玄武陂中,有雁離繳,不能複飛,顧命舟人追而得之,故憐而賦焉。
無論是中庭裏的“諸蔗”、堂前晨夜哀鳴的籠鶯,還是玄武陂上離繳而不能奮飛的鴻雁,作為特定情境的物象,起到感發人心的作用,作為或“悟”或“懷”或“憐”的對象,創作主體於是“乃作斯賦”、“憐而賦之”、“憐而賦焉”,物象往往成為心物交感的載體。這樣一種創作過程,揭示了創作活動中的心物交感的特征。
當然,正如《樂記》中早已指出的,心物雖然交感,但“心”居於主體與統帥地位,所謂的“交感”,往往是主體內心潛存著一種情感態勢,遇物觸感,一觸即發,發而為篇。如以上三序,曹丕言“喪亂以來,天下城郭丘墟”,其實就揭示了曹丕心中興廢無常的情感,故目遇中庭裏先盛後衰的諸蔗,情感得到一種對象化的表達,達成心物交感而“乃作斯賦”。他的《鶯賦序》,對“籠鶯”的“淒然有懷”,似是單純感物所致,其實與這一時期文人個體生命的自由與感觸一致,可以說是曹丕“憐而賦之”潛在的心理背景。而曹植的《離繳雁賦序》,若我們聯係曹植晚年備遭猜忌與打擊的政治經曆,未嚐沒有自身的人生感受的心理認同。
除以上三序外,主體在心物交感中的統帥作用,在以下諸序按:諸序,有自作,有他作。中表現得也非常明顯:
鳥賦序
賈誼
誼為長沙王傅三年,有飛入誼舍,止於坐隅。似鴞,不祥鳥也。誼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鳥賦》本傳有載。
鳥賦序
梅陶
餘既遭王敦之難,遂見忌錄,居於武昌。
鴻賦序
張衡
南寓衡陽,避祁寒也。若其雅步清音,遠心高韻,鵷鸞已降,罕見其儔。而鍛翮牆陰,偶影獨立,唼粃粺,雞騖為伍。不亦傷乎!餘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緒。乃為之賦,聊以自慰。
窮鳥賦序
趙壹
昔原大夫贖桑下絕氣,傳稱其仁;秦越人還虢太子結脈,世著有神。設曩之二人不遭仁遇神,則結絕之氣竭矣。然而糒脯出乎車軨,針石運乎手爪。今所賴者,非直車軨之糒脯,手爪之針石也。乃收之於鬥極,還之於司命,使乾皮複含血,枯骨複被肉,允所謂遭仁遇神,真所宜傳而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