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經濟——電視傳媒的新亮點——介紹陝西電視台從“華山論劍”到“中華大祭祖”的成功實踐。
王廣群。
在全國這個平台上,央視、省視、市視、縣視,四級電視爭奪市場,標新立異,都有自己的絕活妙招,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在大文化市場中搏擊。陝西電視台利用省級衛視,利用有效覆蓋亞太地區的信號資源,從2002年到2004年上半年,策劃、製作了一係列的大型電視文化活動,在世界華人圈裏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例如2003年的“華山論劍”這次大型電視文化活動,全球就有268家中文報刊報道這項活動,發稿總量超過130萬字。更有甚者,2004年4月4日的“中華大祭祖”這次大型電視文化活動,由中國國家圖書館監測到中文報刊350多種、網絡媒體30多家,都跟蹤報道這一活動,其發稿總量大大超過了“華山論劍”,達到了260萬字。中國·陝西的影響指數直線上升,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在全國“人文節目高層論壇”上,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讚揚和肯定,有人褒獎有加:“陝西台的大型電視文化活動開媒體之先河,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打出了自己的名聲”,“這是陝西台市場競爭的殺手鐧”,“這是媒體活動經濟的先驅”等等。
創新術倡導本土化。
“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這句純樸、古老的民謠,形象而簡潔地勾勒出華夏文化之源的陝西人的典型特征;“江南的才子江北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這句流傳甚廣的民謠,形象而簡潔地勾勒出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
如果各位到過陝西,想必肯定看過秦陵、兵馬俑;看過乾陵、法門寺;拜祭過人文始祖黃帝陵。西安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從西周開始,漢、隋、唐等13個王朝都在此建都,曆時一千多年;關中黃土塬上就有高帝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昭帝平陵、元帝渭陵、成帝延陵、哀帝義陵、平帝康陵,以及武則天母親楊氏的墓唐順陵等,光是皇帝就有72位葬於此。
有的曆史學家、人文學者評價陝西:“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是華夏人文的源頭。”“在北京看的是兩千年的曆史文化,在西安看的是五千年的曆史文明。”我列舉的這些,足以說明陝西的曆史文化如此厚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我們陝西電視台策劃、設計大型電視文化活動時的依據就在這裏,這也是我們充分發掘本土化的具體措施,這也是我們陝西電視台著力打造人文牌的原因之一。但是請各位注意,如今的陝西不僅僅是依靠曆史文化,因為一提到曆史文化,在許多人的印象中陝西就是兵馬俑,就是黃土的代名詞,而今天的陝西既是古老的,又是現代的。這裏是中國航空航天工業的基地;這裏是中國IT企業最大的孵化基地;這裏是中國唯一的現代化農業基地。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陝西既是黃土地,又是充滿綠色的。這裏是中國退耕還林還草、建設美好山川取得效果最佳的省份之一;這裏是中國能源、化工的基地之一。陝西既是厚重的,又是生動的。如果你從老印象中看陝西,那麼你就會走入誤區。所以,我們在確定陝西電視台傳播理念時,就有“傳五千年曆史文明,播新時代先進文化”的主題詞,這也是我們打造大型電視文化活動這張王牌的主要依據。
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絡文化的誕生,衛星電視時代的來臨,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類近在咫尺。用電視解讀文化已成為媒體日益強化的手段,也快速促進了受眾由單一欣賞到多元文化需求,改變著受眾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也打破了過去由少數國家掌控大傳媒的格局,從中裂變出各國傳媒、各種文化傳播的多樣性,供受眾選擇。在各種膚色、各種語言、各種文化彙聚地球村時,陝西電視台順應曆史的發展,調整自己經營媒體的思路,選擇自己的本土化策略,加入全球化大文化的循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