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空中戰爭”--每當選舉臨近,電視上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競選廣告。有候選人向選民毛遂自薦的,有他們之間相互攻擊的,也有著重於宣傳或攻擊某項政策主張的。如果在廣告的開頭或者末尾有候選人的聲音說明“我是某某某,我認可這則廣告”,那麼這就是候選人的競選班子做的廣告,如果聲明說“某某組織為這則廣告負責”,那麼廣告主人就是一些其它組織。候選人的廣告以談自己居多,各組織的廣告則都多是議題性質的。當然也有一些組織,比如越戰快艇老兵,以專門攻擊某個候選人為行動的主旨。
到選舉的前兩天,競選廣告就到了狂轟濫炸的地步,哪怕是再熱心政治的人,到了這個階段也難免心煩。這時候,隻有那些製作得有趣的廣告才會讓觀眾記得住。
美國的競選廣告,有在報紙上做的,有在電台上做的,也有義務工作者挨家挨戶散發的。最近這十年,互聯網上的競選廣告也越來越多。不過,上說所有這些宣傳手段加起來,還是遠遠比不上電視廣告。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期,電視開始落戶美國人的家庭。1948年,當杜魯門與杜威競選的時候,有四十萬戶美國人家裏有了電視機。四年之後,電視機增加到九百萬部。在麥迪遜大街專業廣告公司的策劃下,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艾森豪威爾就推出了第一則二十秒鍾的電視競選廣告:
畫外音:艾森豪威爾回答美國的問題。
男性選民:將軍,民主黨人對我說,我們的狀況比任何時候都好。
艾森豪威爾:美國人欠著數以十億計的債務,市場上價格翻了倍,稅務壓得我們抬不起頭來,而且我們還要在朝鮮打仗,這怎麼可能是真的?這實在是不幸。是改變的時候了。
別看電視廣告隻有二、三十秒鍾,要製作起來並不容易。在這麼短的時間裏麵,廣告要將候選人的政見、經曆或者某些複雜的議題概括成為普通選民能夠理解的幾句簡單的話與電視形象,要花費非常多的功夫。
這裏要特別提到的,就是電視競選廣告的開創人之一羅瑟?裏夫斯。這位廣告業的天才認為,電視廣告應該簡單、直接,甚至讓觀眾生氣也沒有關係,隻要他們能夠記住產品以及這些產品的用途就行。1952年,艾森豪威爾的競選班子便請裏夫斯出山,製作了上麵那則二十秒鍾的廣告。為了製作這個廣告,裏夫斯反複地聽了艾森豪威爾好幾個小時關於內政外交的講話錄音,之後再去谘詢民意測驗專家蓋洛普,問選民最關心的是哪些話題。蓋洛普回答了三個詞:朝鮮、腐敗、生活指數。最後,裏夫斯根據蓋洛普的建議,從候選人的話中間挑出了他認為最能抓住觀眾的十幾秒鍾,之後再配上問題。
當時,有許多人,特別是知識界,還很難接受這種商業廣告式的競選方式。共和黨的領導人中普遍擔心,在電視上做廣告是否會損害艾森豪威爾這位二次大戰戰爭英雄的形象。結果他們後來發現,將軍在每家客廳的電視機上出現,不但沒有令人反感,而且還給予他一種親民的形象。不過,政治領袖們要轉過這個彎子也費了一點時間。艾森豪威爾的廣告之後又過了四年,在1956年大選時,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艾德禮?史蒂文森看著電視上的競選廣告,不屑地說:“那種覺得可以跟做早餐麥片廣告一樣去推銷國家領導候選人的想法,是對民主程序的最終貶低。”史蒂文森不願意去做廣告,但是也不能不去做。於是,他的搭檔副總統候選人就科法沃就成了民主黨電視廣告的主角。
電視上的視覺作用對選舉的影響在1960年的總統辯論中充分顯示了出來。對峙的雙方是民主黨的候選人、參議員肯尼迪和共和黨的候選人、副總統尼克鬆。剛剛休完假回來的肯尼迪在電視機麵前顯得年輕英俊、精神抖擻,而工作過度的尼克鬆一副疲勞像,再加上尼克鬆的胡子有名長得快,早上刮過之後到下午就出現了一片新茬,被稱作“五點鍾的陰影”。這次辯論過後,本來被公眾普遍認為缺乏經驗的肯尼迪大大得分。最後,肯尼迪以微弱多數戰勝了政治經驗豐富的尼克鬆。電視廣告也從此在競選運動中身價大漲。從此以後,美國進入了沒有電視廣告就不成真正的競選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