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憲法》對於擔任總統的資格是這樣規定的:必須是在美國出生的公民,年齡要滿三十五歲以上,在美國居住十四年以上。但是,憲法卻沒有規定候選人產生的程序是什麼。在製憲的時候,國父們認為權力應該主要放在國會,總統這個基本上是禮儀性的職務,自然就是由國會推舉一些德高望重的候選人,再由選民選舉。在他們當時看來,競選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因為君子之間本來應當謙讓。
這點在當時總統和副總統的設置上也可以看出來。按照當時的做法,是國會推出兩名候選人,得票最多的就是總統,第二的就是副總統。至於這兩個競爭對頭過後怎樣一起工作,人們還沒有考慮周全。接任華盛頓的亞當斯,副總統就是他的競爭對手傑佛遜。
那個時候還沒有政黨,而且美國的國父們也信奉著“君子不黨”的原則,認為在政治中結黨不是件好事。可是,當政府建立起來並開始運作之後,人們之間在政治觀點、國家政策、私人關係上的種種差別就開始顯示出來,並且促成了黨派的形成。最早的黨派,就是由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和以傑佛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人。總統華盛頓雖說不願意明顯地加入任何一黨,但是觀點上明顯傾向於聯邦黨人。不過,當時的黨派還隻是一種觀點上的組合,而不是一種政治製度。華盛頓在他的告別演說中,曾經警告人們不要將國家搞成一派對另外一派的輪流統治。傑佛遜本人也表示對結黨深惡痛絕。他的一句著名的話就是:如果要加入黨派才能上天堂,我就不願意去了。
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已經相當穩定,政治製度也趨於成熟。原來的總統候選人提名方式無法再適應政治製度的發展。問題終於在1824年爆發了出來。這時候聯邦黨人已經不存在,民主共和黨是唯一的政黨。當時有四個候選人參加競爭,傑克遜得票最高,但是卻也沒有得到憲法規定的多數票。得選舉人票最少的亨利·克雷與得票第二的亞當斯做了一筆交易。克雷支持亞當斯,而亞當斯上台後任命克雷為國務卿。在眾議院宣布亞當斯當選之後,引起了許多選民的憤怒。傑克遜後來終於在1828年以高票當選。同時在這個時期內,輝格黨和民主黨兩大政黨的基本格局開始形成。
在1832年的總統選舉中出現了一項新的做法,就是黨代會提名製度。在這年裏,民主黨率先舉行全國代表大會。當時參加大會的代表是從州到縣的黨代會一級級提名選舉出來的。輝格黨以及在1850年代成立的共和黨後來也都采取了這種黨代會提名製度。然而這種製度一直被批評為不民主,因為到了地方上黨代會的代表就經常會被地方上有權有勢的個人或集團所控製。最終,候選人提名往往會被一小批黨內的大佬所操縱。
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1920年的選舉。共和黨在尋找候選人的時候,俄亥俄州一位頗有勢力的政客多爾蒂大力為本州的參議員哈定奔走,他的理由不過是哈定“長了一副總統相。”的確,高個子藍眼睛的哈定是個引人注目的美男子,特別能說會道。後來哈定在大選中贏得了美國總統選舉曆史上最高的百分之六十的選票,恐怕和這副相貌討人喜歡不無關係。1920年是美國婦女獲得投票權之後第一次投票選舉總統。當時的婦女選民還不象今天的選民那樣成熟,以貌取人在所難免。哈定於是獲得了大批婦女選票。當時即將離任的威爾遜總統聽說哈定當選的消息之後說:“他怎麼能領導這個國家?他連自己要走向哪裏都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