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民權運動與登記選民(1)(2 / 2)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北方雖然贏得了戰爭,南方的種族主義者們卻贏得了重建。通過一係列壓製黑人投票權的手段,南方的白人種族主義者們逐漸在聯邦國會中形成了強大的勢力,其力量甚至超過了內戰之前。這裏麵有兩方麵的原因。

第一,是因為聯邦眾議員的席位是根據人口分配的。在南北戰爭之前,南方的九百萬居民中有四百萬黑奴。雖然隻有白人有投票權,可是在計算席位時每個黑奴算三分之二個人。也就是說,四百萬完全沒有選舉權的黑奴為南方增加了兩百七十多萬的選民基數。這樣,南方白人的選民在國會中的代表額其實要高於北方的選民。而在解放黑奴之後,南方等於增加了一百多萬的居民基數,也增加了在國會中的議席。通過剝奪黑人的選舉權,南方白人就更能擴大自己在眾議院的勢力。

第二,美國眾議院中的委員會席位分配的重要準則之一就是服務年限。也就是說,一個人擔任議員的時間越長,在議會中的勢力就越大。到現在也還是如此。當時南方以農村和小城鎮為主,人口流動性低,地方家族勢力大,所以南方議員的任期往往遠遠超過北方的議員。這樣,南方的議員就在國會裏建立了強大的黨團勢力,在很長時間裏有效地阻止了平權立法的通過。

從1866到1875年,國會不僅通過了憲法第十五條修正案,而且通過了三個民權法案,保障黑人的權利。可是,從那以後平權法案就被南方議員給阻擋住了,一直到1957年,在黑人民權運動的推動下,才又通過了新的民權法案。

在南北戰爭之後的整整一百年時間裏麵,參加過南部聯盟原來的蓄奴州對黑人公民實行了赤裸裸的種族歧視政策。而北方的各個州對這種做法也長期聽之任之。北方的種族歧視雖然不像南方那麼嚴重,但是也在以各種方式明顯地表現。

到了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黑人民權運動終於爆發了。1954年五月十七日,在“布郎訴教育委員會”的案件中,聯邦最高法院裁決種族隔離的法律違憲。這個案件的起因,是在1950年,堪薩斯州七歲的黑人女孩布朗的家長要求讓孩子就近在一所白人的學校裏入學,被學校以種族原因拒絕了。這個案件一直打上了聯邦最高法院,代表布朗的是美國著名的黑人民權律師瑟古德·馬歇爾。他後來成為美國最高法院的曆史上第一位黑人大法官。最高法院以九票對零票裁決,根據膚色、種族、出身將黑人學生與其它種族隔離開來,剝奪了黑人學生受教育的平等機會,違背了憲法的精神。

這個裁決下來之後,在美國的種族關係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南方各州的一些地方官員公開表示要違抗最高法院的裁決。種族主義組織,特別是三K黨人對黑人的對黑人的迫害活動持續上升。其中最著名的案件之一,就是阿肯色州的州長在1957年為了維護種族隔離,竟然出動了本州的國民警衛隊去阻擋黑人學生進入白人學校。艾森豪威爾總統最後不得不出動著名的101師空降兵部隊到該州去維護憲法,並且下令聯邦政府接管了該州的國民警衛隊。1963年,阿拉巴馬州的州長華萊士甚至親身來到阿拉巴馬大學的校園,站在門口阻擋黑人學生入學。許多人大概都記得在電影《阿甘正傳》中出現的這戲劇性的一幕。這位華萊士州長在就職演說中提出了著名的口號:“今天要種族隔離,明天還要種族隔離,永遠要種族隔離!”在華萊士擋門的那出活報劇裏麵,最後是聯邦政府出動了警探,司法部副部長親自押陣,才將幾個黑人學生護送進了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