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既要保全我洛陽,又要韓軍退去而不憤恨我王室,還要天下諸侯不以我王室兵強,太史官以為該怎麼做呢?”太師問完,周扁忍不住又問了一遍。
望見大王和諸位大臣們的眼光都投了過來,太史官李塗微微一躬,“大王,以臣之見,可以談判。派人與韓軍談判,兩下罷兵,他們認可我王室的地位不再插手我王室之事,而我們則與韓侯以少量賞賜,互定友好協議,約定我王畿和韓境之界,日後永不相犯。則我洛陽被攻之危立解,韓侯滿意而歸,天下人隻看到我王室與韓侯重新交好,卻並不知我洛陽以強兵大敗韓侯,如此,大王以為如何?”
殿中平靜好一會之後,方才聽見大王一聲低呼,“本王以為可行,諸位呢?”
“老夫讚同。”
在場的眾臣紛紛表了態。
不過既然這是大事,還是得多召集些大臣來開朝會商議,然而這會時間已經到了午飯時間,周扁還是決定下午再開朝會。
這會太史官倒是提了個好主意,這個竟然連周扁自己都沒有想到,以至於今天一聽到太史官的說法,周扁竟出了一身冷汗,是啊,積弱數百年的周王室竟然能大敗十幾萬韓軍,這已經不是震驚能形容的了,王室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不假,可那也隻是名義上的,誰家諸侯願意自己頭上懸著個不僅僅是名義上的共主呢?如果真的是韓軍大敗而歸,天下諸侯隻怕便要震動了。
擦了把臉上的冷汗,一眼看見仍舊跪在堂下的李塗,周扁的臉色頓時就好了起來,高呼了一聲平身和賜座後,周扁微笑著問道。
“太史官啊,本王有一事不明,為何不進宮求見,卻要在宮門外攔本王的馬車呢?”
這也是周扁有些想不明白的地方,自己雖然不怎麼待見這李塗,但也不像是聽不得話的主啊。
李塗的答案卻很是簡單,怕大王要麵子,不肯與韓軍講和,所以故意在宮外說,就是想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好吧,與所提的意見比起來,這個提意見的方式真的可以不計較了,周扁將其誇獎了幾句,許下獎勵後,便送走了殿中的這些個大臣,畢竟天子也是要吃中午飯的。
午休之後,便是朝會,這既不是內閣會議,也不是大朝會,而是介於二者之間,所以參加的人數在三十到四十之間,能商量事的又有時間的都來了。
而周扁又給了李塗一次機會,讓其在殿中將中午的話又說了一遍。
接下來便是討論時間,一片嘈雜之後,在場的大臣們竟幾乎都同意了李塗的建議,意見如此高度一致,倒是極為少見。不過想想也就恍然了,在場的誰沒個產業呢,被韓軍圍城這麼久,還不知損失了多少呢,而就算沒有產業的,誰不希望韓軍早日退去呢?
不過有人還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隻是也不能給與韓侯太多賞賜,不然墜了我王室威風不說,還叫天下諸侯都以為我王室好欺,日後他魏國也來打一下,趙國也來打一下,我王室哪來那麼多賞賜下去?”
提意見的是白圭,這點倒是說得不錯,很快便得到了所有大臣的認同。
一番激烈討論之後,便定下了按照李塗所言去和韓軍談判,很快談判人選也定了下來,非王孫滿不可。畢竟與韓侯打交道的,就他最多了,再說他本來幹的就是外交的活。
周扁高坐其上,本以為已經商量的差不多了,正在驚歎這次議事的效率時,卻突然聽見下麵吵了起來。
仔細一聽,卻發現爭執在了禮節之上,到底是改用符節還是斧鉞。
原來以前王室出使列國,都是插王旗,持符節,而這符節雖然也是天子所用,但在這列國紛爭王室衰敗的時代,早已變成了列國之間互相出使所用的儀仗了。再說那斧鉞,則是天子行刑所用,代表了威嚴,代表了無上的君權,正適合天子的使者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