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這藥可以壯心陽,所以心髒病的藥一定會用到桂枝,桂枝一下去的時候,心髒的陽,也就是心髒的動能會加速,血一加速,我們的免疫係統就全部出去了,把濾過性病毒趕出去,但是不能光讓動脈加速流動,還要讓靜脈加速回來,所以為什麼用「白芍」,在【神農本草經】裏麵說:白芍輕用的時候,可以補血,重用的時候,可以活血,破血,就是破瘀。所以張仲景隻要病人有腹痛,肚子痛,婦人的肚子痛,通通用白芍,芍藥重用的時候可以活血化瘀,所以芍藥在靜脈裏麵走,可以讓靜脈的血加速流回心髒。「桂枝」、「白芍」這兩味讓血液循環加速,一加速把免疫係統帶出去,很快的把濾過性病毒趕出去,但是加速產生的後遺症是排出汗來,為了怕津液喪失掉,後麵又加了三味藥同時補足它,並可以同時把腸子中已經壞死的食物分解掉。
因屬人身上的動脈和靜脈是等長的,所以桂枝白芍用等量,胖子用五錢,桂枝白芍等量,都用五錢,瘦子用三錢,小孩子可以開半錢。如果陽不足加重桂枝、陰不足加重白芍,所以可以調陰陽,生薑開兩片,不用開三片會太辣了,桂枝已經很辣了,不過辣些也無所謂,辣一下讓腸胃的蠕動加強起來。如果病人得到感冒比較久了,甘草就用重一點,五錢,如果隻兩三天,就用二錢,甘草盡量少些,因為甘草會把其他藥的藥性減緩下來,甘草在【本草】裏寫有緩和的作用,所以有時候為了讓藥走的快些,不加甘草,炙甘草就是把甘草用蜂蜜炒過,甘草炙過後「性」很熱,所以甘草炙過後可以增加發汗的力量,就會進入胸陽,胸是諸陽的通路,所以炙甘草馬上跑到肺上麵,馬上把陽氣發散到四肢,如果小孩吃「桂枝湯」太辣了,紅棗可以加個十枚,讓它甜一點。如果不用紅棗,吃完桂枝湯後容易便秘,因為汗都發掉了,腸胃裏的津液不足,所以後麵三味完全是為了保持腸胃功能而設計的。
根據清代名醫王樸莊的考證,漢製的八兩約等於現在的六錢,所以漢製三兩約等於現在的2.3錢。漢製的一升王樸莊說是『六杓七秒』,約是現代的五錢。
(傷寒論一兩等於15.625g,約等於15g。)--這句話不是倪師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