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診並治法上篇 十五(1 / 2)

十五:「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浙淅惡風,翕禽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傷寒,金匱中的方劑,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處方都是用桂技湯做加減,經方家認為桂枝湯是調和陰陽的第一方,這個湯方是古代聖賢曆代相傳的經方,張仲景將它歸經到治療太陽中風來使用。

讀傷寒金匱的時候,會遇到三種劑型,有湯劑、散劑、九劑;什麼時候用湯劑、散劑,九劑?湯者「蕩」也,就是說掃蕩的力量很強,取它的迅捷之性。當我們要滌蕩五髒六腑的病邪的時候、通關活絡的時候、陰陽不平衡的時候、這些情況都用湯劑。怎麼知道陰陽不平衡?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陰陽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也是陰陽不平衡,例如十個人吃蝦子,結果九個人沒事,一個人有事,那一個人就是陰陽不平衡;如果倒過來,吃了蝦子,九個人都拉肚子,一個人沒事,那就是蝦子有問題,或者是那一個人做了什麼事···學中醫跟偵探一樣要有 common sense 。還有,病情沉重的時候、病人有萎症、肌肉枯槁的時候、皮膚幹枯的時候、要增益氣血的時候,都用湯劑,

例如佳枝湯,如果做成桂枝丸,結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不會發汗,桂枝湯一喝下去就發汗,不一樣的效果,煮湯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氣』,小火煮取其『質』;發表的藥,例如桂枝湯要用大火煮,所有發表的藥方都用大火煮,攻裏的藥、溫裏的藥用小火煮,取其「質」。

散劑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風濕的痹症、或者表裏遊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劑。九劑最主要的可以逐破積聚,或者不進飲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況下,可以用丸劑,九劑藥緩力專,效力緩慢但力量專一可以集中於一處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擴散全身的時候,就要用湯劑才有辦法,例如要打蟲的時候,用到為梅丸,集中攻擊一個定點,引誘蟲來吃;如果做成烏梅湯,烏梅是用醋泡過兩天,烏梅湯又酸又辣又苦,怎麼喝?勉強喝下去結果蟲沒吃到,隻有你吃到,蟲沒事隻有覺得很爽。以後會慢慢介紹方劑的運用,有很多技巧在裏麵。

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代表病在表,脈浮在表麵上就是熱自發,代表身體的免疫係統出來和病毒相抗,陰弱者汗自出,陰弱就是身體素虛的人,本身身體常年不好、瘦瘦的、腸胃不好,身體的固表能力不夠,就不能保持身體的津液,而一直往外散,流出來的就是汗,汗是從血裏麵的水出來的,血因為有水,可以很容易的在身體裏麵跑,來供應身體裏麵的能量,表不固的時候水散出去了,相對的血液循環就會受到影響,病人就感覺到嗇嗇惡寒,一陣一陣的冷,淅淅惡風,風吹得很難過,翕翕發熱,一陣一陣的熱,要發燒也是一陣一陣的熱,鼻鳴、幹嘔者,這些副證,桂枝湯主之,張仲景的第一個方劑就是「桂枝湯」。

為什麼設計這方子?因為仲聖知道病人津液不斷的在喪失,所以桂枝湯證一定有汗,「桂枝湯」的主證是病人有汗而且惡風,如果無汗,病人感冒發燒高熱且完全沒汗,就不是「桂枝湯」證;因為有汗,所以體液一直在喪失,要趕快利用紅棗補足,腸胃裏麵有很多點液,體液一直在耗散的時候,青、小腸、大腸的黏液都會跟著出去,紅棗表麵是紅的,裏麵是黃的,火生土,而且紅棗煮出來的湯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後,等於是腸胃的津液,舉凡在腸胃的津液快幹掉的時候,要趕快用紅棗補足。為什麼用「甘草」?【本草】裏麵寫甘草解百毒,但解釋不清楚,病人得到傷寒可能已經一段時間了,在感冒的這段時候裏,胃口一定不好,因為本身的能量跑去抵抗外邪,能量減少了,腸霄的蠕動就減緩,有很多食物就會壞死在裏麵,而甘草可以解百毒,可以把食物分解掉,好的留下來壞的分解掉。為什麼用「生薑」?因為腸胃蠕動的能源都跑到表麵了,生薑下去馬上刺激腸胃所以生要有發陽的功能,陽就是動能,它能讓腸胃馬上蠕動,這三種大棗、甘草、生薑下去,跟影冒沒有關係,隻是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