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診並治法上篇十-十四(1 / 1)

十:「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頭痛,如果自己會好,一個星期就好了,感冒到第七天還沒好,就要趕快去看醫生了。太陽病,有時候傳陽明或少陽,或從陽明進入少陽,或從少陽進入陽明,不一定的,如果太陽病,在還沒到足陽明之前,先紮足陽明本穴「足三裏」就不會傳了,在還沒到足少陽之前,先紮膽經的本穴「臨泣」就不會傳了。如果到了第六天滿第七天還沒好,可能傳陽明或少陽了,如果小孩到了第七天還沒好,變成嗯心嘔吐就是傳少陽了,陽明熱就是大腸經,因烏津液幹了,大便會堵在大陽裏,如果小孩變成煩躁、不吃、東西亂丟、晚上發狂奔走,撚衣摸床,就是傳陽明了,陽明壯熱其實就是大便的濁氣跑到腦子裏麵去造成的。

十一:「太陽病」欲解時,從「已」至「未」上。

因為病在陽,六天足盡,到第七天的中午,事實是足六天,就是已時到未時\"中午的時候解掉,所以開給病人處方的時候,如果是太陽病,晚上九點吃藥下去,十點的時候,症狀都去掉了,還有一點頭昏,到了明天中午的時候,精神完全恢複回來,就是病完全好了,如果是病在陰,譬如少陰證,到晚上三更學夜,開始找東西吃,就是好了,如果是病在陽,到第二天中午,胃口大開猛吃,就是好了。

十二:「中風」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如果得到傷寒中風,吃了藥,表證去掉了,病人還不了了,也就是精神委驛,很不爽,精神還沒完全恢複,如果不吃藥,十二天會好,如果吃開心湯,心情好,病馬上就好了,所以情誌上要注意一下。

十三、四:病人身大熱,反欲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此條就是中醫在辨症「寒」與「熱」,如果摸病人,身體很燙,病人還要穿衣服,就是熱在皮膚,寒在骨髓,這是「真寒假熱」,表麵上是熱,其實裏麵是寒,表示病是往裏麵走的。人的身體裏麵是純陰,純陰裏麵有陽,六天以後,陽會複出,所以純陰中間還有陽在裏麵。如果濾過性病毒跑到很深的身體裏麵,元陽就會往外散了,造成裏麵會更冷,因為體力往外散,外麵就成為熱的。人的身體能保持一定的恒溫,就是陰和陽協調,簡單說陽多陰少就會發熱,陰多陽少就會發寒,這是「陰陽」的觀念。如果寒在裏麵,裏麵的陽會往外走,因需陽被擠出來了,所以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所以這時候摸病人會身體很燙,而病人還要穿衣服,這是因為冷在裏麵。如果身大寒,摸病人的身體是冰的,而病人不要穿衣服,要脫掉,就是熱在裏麵,這就是「表寒裏熱」,熱在骨髓,「真熱假寒」的現象。

真寒假熱:

麵色:兩額色紅,界限分明,紅部雖鮮聲,而不紅部則白中帶青。

口鼻氣:呼出氣不溫,且不急促,氣亦不臭。

舌形:舌雖幹而質淡,或紅而質潤。

脈象:脈雖浮數,按之則無力。

按胸腹:胸腹部按之不蒸手,初按似熟,久按如平人,不覺甚熱。

真熱假寒:

麵色:麵色表雖冷,麵色雖滯,兩目則炯炯有神。

口鼻氣:呼出氣必溫,且急促,或有不臭。

舌形:舌雖幹而質燥,舌雖薄而根必厚,或黃而疏懸,或潤而齒枯。

脈象:脈雖沉細,必兼數急。

按胸腹:四肢雖寒u0027胸腹必熱u0027久按且蒸蒸有熱氣感。

以後我們會常看到『上寒下熱』,而不用『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看到『上熱下寒』,就是告訴你去熱和去寒的藥必須同時用。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不談陰虛內熱,他用的是陰盛,陰亡:陽盛、陽亡,所謂的陰盛就是陰實,陽盛就是陽實,溫病派的醫生看到每個入都是陰虛,都想到用補藥,但是張仲景治病的時候不用補藥,他治病的時候小補的時候用炙甘草,中補用大棗、白芍,大補的時候加人參,補陰的藥頂多就是這樣,反而陽藥用的很多,所以治病的時候不用補藥,那什麼時候吃補藥?身體健康的時候才吃補藥,這與溫病派的觀念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