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診並治法上篇四~七(2 / 2)

六:「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內經,「冬傷於寒,春病必溫」,所以溫病跟時疫有關係,譬如夏天的霍亂癱疾,在中醫再推行到因此冬天傷於寒,冬天本來是要保護收斂的,結果不小心傷於寒,病沒有好,到春天就變成溫病,這是內經上講的。如果我們用二十四節氣來計算,從籍降到隔年的夏至之前,這一段時間發出來的有熱證的病,是因禽傷於寒所產生的溫病;如果是夏至以後,所發出的有熱證的病,才能算是熱病、或濕熱病。

臨床上看到,如果大量汗流失的時候,例如運動完或工作環境大量流汗的,在這身體水份很少的時候,得到的感冒都是溫病,像小兒感冒多是如此,因馬病的來源就是太皮了,小兒好動所以漳液流失很多。所以張仲景治療溫病的處方,一定都加上很多生津液的藥,把津液補足,病人發熱而渴,不惡寒者,自身津液本來就不夠了,濾過性病毒進來的時候,殘餘的津液都跑到表麵上去了,而津液就是我們的抵抗力,喬什麼發熱而渴?因為津波跑到表麵來和病毒相抗的時候,體內津液不夠就會令人覺得口褐,罵什麼不惡寒?人的身上,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和百分之三十的血,人的體溫都是在血裏麵,所以如果失血過多的時候,會發冷,所以血量不足的時候,會怕冷,如果血裹麵的水不夠,病人會發熱,就不會惡寒了。

所以太陽病分三種-一為「中風」,一為「傷寒」,一為「溫病」。

七: 若自汗出,身灼熟者,名曰「風溫」,

如果人一直流汗,體被一直在喪失,摸他的身體很燙,這有一個特別的名稱就是「風溫」,過去環境不同,是因體力透

支造成,例如在我在佛州有一個案例,一個木工在傷寒快痊愈的時候,結果因爲工作出汗很多,於是得到風溫.

現在看到的風溫,多是醫生開給病人發汗去水的藥太重了,補足津液的太少了,才會看到這種脫水的現象。